小社区 大担当
[ 导读 ] 在呼和浩特地区,清泉街社区可谓远近闻名,市民们都说它有三个不寻常。
小社区 大担当
——来自全国首家社区法务室的报道之上篇
在呼和浩特地区,清泉街社区可谓远近闻名,市民们都说它有三个不寻常。
社区的构成不寻常。在0.36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有13个驻区单位和310个商业网点,纵横交错分布在5街2巷15个小区48栋居民楼中。
社区的地理位置不寻常。地处城市西南角,左右两侧分别是游人如织的五塔寺和大召,而社区的居中部分却是首府昔日的老旧区。
社区的居民成分不寻常。辖区内有2732户8800多居民,蒙古族、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近千人,其中下岗职工1100人,低保人群213户698名,还有326位残疾人和700多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占比高于周边其他社区。
如果以惯用思维分析,采用坐标描述清泉街社区,这个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隆巷街道办事处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社区,杂、乱、贫必然会缀满整个辖区的经纬线,无论是哪个点延伸出的章节,都可能引申出矛盾多、困难多、摩擦多的种种故事!
然而,实际的情形却与理论的推断大相径庭。从2007年至今的7年时间里,这里未发生过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重大刑事案件、民转刑案件和群体上访事件。
一个在神州版图上找不到“点儿”的地方,缘何有这般能量?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社区,缘何被冠上了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爱心社区这样的大荣誉?它的成功又给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现代化程度提供了哪些经验?
检索根源,还得从2007年岁末这里成立的全国首家社区法务室说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里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出现了大量诸如业主与物业公司、居民与单位、当地人与外来人以及婚姻、房产、教育、社保、就业等层出不穷的问题、矛盾和纠纷。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化解,小到要影响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区和谐,大到会削弱自治组织作用,进而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随时触及地区的安全稳定。
问题和困难集中的地方,就是工作突破的关键所在。2007年12月,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玉泉区三级司法机关联手打造,全国首家社区法务室在这里应时而生。法律、道德、情理,相辅相成,融为一体,让过去数不清理还乱的各种纠结逐一迎刃而解。
7年过去了,小小法务室的轨迹我们清晰可见。成立之初,为给居民创造清澈明快的法治环境,在社区和每栋居民楼楼道间设立或张贴了法治宣传栏和宣传画,让广大居民在进进出出中就能够学到法律知识。法务室工作人员与辖区内的特困户、下岗职工、老年人签订了法务协议,义务做他们的常年家庭法律顾问,开通了全天候服务电话,通过依法维权扶弱助困,让法治意识潜移默化扎根在社区、楼道、家庭,以及每个居民的心中。很短时间内,法务室的形象在居民心中渐渐清晰起来:法务室关心老的,关爱小的,关怀病的,关照穷的;法务室衣食住行无所不帮,生老病死无所不问,扶贫济困无所不做,打架斗殴无所不管。法务室成了“保安保姆式”的贴心服务室。
2009年,法务室购进了电子触摸屏、户外LED等先进的电子设备,开通了呼和浩特市首家社区法务网站,将法律服务卡发放到每户居民家中,完成了“法律服务家家通工程”;2014年,创建了全市第一家网格化电子平台,实现了覆盖整个社区的视频监控,如此现代化武装,大大提高了打防控能力。
“硬件”有了, “软件”方面的功夫还得下足,才能充分发挥法务到位的作用。在对干部教育管理上,做到入户有心、了解问题用心、解决诉求耐心、服务居民热心、对待问题真心;在制度建设上,建立了居民户卡和信息卡制度,对弱势群体、外来人员、帮教人员等分类建档,可以通过“一院一图、一户一档”的活档案,有的放矢进行走访,做到了问题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消除;在联络社会力量上,法务室与街道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以及辖区消防大队共同建立了法务联动网络机制,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将矛盾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了第一时间把握、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息诉。
发生在这里的一些典型事例让人感叹。居民史某是一名七进七出、坐牢20年的刑释人员,法务室主任武荷香帮助他成家、落户,为他申请了低保、廉租房,使他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如今,史某自觉当起了社区志愿者,服务大家;吸毒人员刘某家庭生活困难,为了帮助他彻底戒毒,法务室与有关部门协调,帮助他解决了爱人的户口问题,现在刘某不仅悔过自新与毒品决裂,而且开了一家小餐馆,全家人住上了新楼房。这样的事例一口气可以说出很多。
现代化社会管理模式的实现,基础在基层,重点难点总落脚点也在基层。清泉街法务室的成功运行,就是把问题掌握在基层、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感情融合在基层、活力激发在基层,零上访、零发案的业绩就是这样得来的。由此成为全国敬老模范社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和全国爱心社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社区虽小,担当却是很大。清泉街社区为中国特色的社区管理开出了一片净土,趟出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