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微生”:打造土地整治升级版

28.11.2016  15:07

   以田水路林村土地整治为载体,四川省成都市探路“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生态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建设,优了用地格局,通了基础设施,活了农村产业,鼓了农民腰包,好了生态环境,富了乡村文明,请看——  

  仿佛百川决流,一旦开动了机关,农村潜在的生产资源要素,便被一一激活,形成点石成金、财富涌流的新局面。这个机关,就在土地整治。 ——题记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府之国的土地,聚焦着国人的关切。

  金秋十月,带着求解“小组微生”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鲜课题,记者赴成都走访调研。一路扑面而来、生机勃发的新村新气象让记者深信,依托田水路林村土地整治平台,四川省成都市成功打造“小组微生”样本,找到了统筹城乡、就地城镇化和建设幸福美丽新农村的金钥匙。

  优化本底,土地整治“升级换代

  金色的阳光下,青黛色的良田沃野一马平川向远方铺展,如一匹巨幅锦缎。站在气势恢宏的成都邛崃10万亩高标准农田粮经农业综合示范区前,邛崃市冉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丽喜笑颜开,“土地整治,让我们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冉义镇素有“贡米之乡”的美誉。然而在以前,这里地块破碎、林盘杂生、设施老旧,好地却种不出好收成。2012年,3个农用地整理项目和11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陆续落地冉义,一场轰轰烈烈而又扎扎实实地农村土地整治,改变了这方天地。

  张丽告诉记者,依托土地整治,冉义镇实施了以镇为单位的全域土地整治,全镇建成了3.9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新增耕地872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约4500亩,建成3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全镇城镇化率达到85%。

  “以前种小田,一个地块顶多一亩多地,有的一户就有七八个地块;现在我们小田并大田,最大的地块20多亩一块,最小的也有五六亩,全村土地变成了大片高标准良田。”冉义镇共富村党支部书记胡华鹏说起村里的变化时滔滔不绝。

  “现在九成村民集中到了集镇上,土地全部流转给农业合作社,交给专业的种植大户耕作。村民不用种地净收租金,三四口人家,一年不种地就有三四千元收入。腾出了时间,年轻人还可以务工挣工资,老年人拿着社保,每天唱歌跳舞锻炼身体,日子过得很巴适!

  不是周末,但香草湖畔游人如织,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翠竹——今日的郫县青杠树村美不胜收。“十一小长假,我们光停车费就收了7万多元!”村民们语气里透着自豪。

  谁能想到,这个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正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美丽新村,几年前还是另外一番光景:全村932户2251人,人均建设用地170平方米,三面环水,渠系纵横,林盘众多……空守着这些资源,青杠树村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2012年,青杠树被纳入郫县重点打造的3个“小组微生”示范村之一,改变只在一年间。

  “通过土地整治,把村子里零星、分散、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集中复垦,腾退出的土地,其中,211亩用来建设农民新居和基础设施配套,269亩作为节余指标入市,换成资本。此外,村里还预留14亩土地,用于发展集体产业。”三道堰镇党委书记张怀东一本“土地账”算得滚瓜烂熟。村里人均建设用地从170平方米减到70平方米, “我们做的,就是这篇土地大文章!

  “田水路林村”土地整治,如扭动魔方般改变着成都农村土地的大格局,让沉寂的土地焕发出生机。而不同于以往的“大拆大建”“千篇一律”,成都市今天的土地整治,亮出的是更高明的牌。

  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新村建设中遵循“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坚持业态、形态、文态、生态“四态合一”理念,创建“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村模式,努力要让田园风貌得保持、农民生产更便利、乡村生活更幸福。

  昔日政策愿景,今朝触手可及。行走于成都乡村大地,记者看到,这里高标准基本农田“田成方、水成网、路相连、渠相通”, 成方成片的优质粮油和鱼稻共生种养基地,既农亦景;新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1+21”标准化配置一应俱全,新村民尽享 “10分钟生产生活圈”的便利;美丽的川西式特色民居,二三十户组团而建,与良田沃野、林盘翠竹掩映生辉;尤其让人过目难忘的是,这里家家户户锦绣田园簇拥,房前屋后瓜果梨桃、菜疏满园、鸟语花香……今日天府之国,真正实现了国人内心深处的愿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小组微生”,是升级版本的土地整治。成都市土地开发整治服务中心主任赵广德介绍,“小组微生”模式的诞生在成都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过去,一些区县在土地整治中搞 “大统筹、大流转、大集中”,上了楼的农民反映新居规模太大、楼层太高、种地太远、生产生活都不方便;后来出现的一些新居,农民又反映规模太小、点位太分散,与新生产生活方式不相适应……试来试去,本着充分尊重自然风貌、尊重农民生产生活习惯、最大限度保护农耕文明和乡村景观文化为原则的“小组微生”便应运而生了。

  大田平展,沟渠纵横。为什么沟渠侧壁绿草盈盈?为什么田块之间长着“绿岛”?赵广德笑着一一解释:“侧壁用的是空心砖,可以长草、长青苔,生态、环保。你看,这沟渠也是青蛙的栖息之地!”“田块之间留下‘生态岛’,为的是打农药时给小动物们留下逃生之地,这些都是生态化的设计。

  桤木河湿地葱茏繁茂,可是那一处旧瓦窑厂,为啥不拆除?“这不损失一块建设用地指标吗?”崇州市白头镇党委书记李铭剑的回答,令记者心头一震:“我们现在不为指标而搞整治,我们要留下一些乡村记忆,让村民们记住历史、记住乡愁。

  看似熟悉的土地整治老概念,在天府之国为何能做出新境界?不搞大规模村庄撤并,不改变乡村景观,因地制宜,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其中,成都市“小组微生”体现的是土地整治理念的升级换代,走的是一条生态化的绿色土地整治之路,“轻整治”赢得了重头彩!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专家为此击节叫好。

  业内专家评价,土地整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在成都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从最初的单纯追求指标,发展到今天追求节约集约、资产盘活、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民生保障多元综合效益,成都市土地整治将“综合”两字真正凿实。做优了土地本底,优化了土地格局,补上了农村发展短板,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可能。

  打通路径,沉寂的土地“淌金流银

  “春风十里,不及闲来一宿。”入住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闲来酒店,雅致的庭院、时尚的配置、温馨的服务,让人难以相信,这是村里人办起的民宿。

  指着村里一栋栋媲美乡村小别墅的农民新居,李铭剑告诉记者,村里生态底子好,村民的新居都是按照4A级旅游小村的标准设计打造的。“我们鼓励村民自主发展乡村旅游,闲来就是给村民们树立的样板。

  一个3年前还戴着市级贫困村帽子、人均纯收入只有4800元的农业村,如何能短时间华丽转身?“是因为土地整治把资本引入了农村。”李铭剑肯定地回答。

  他向记者细数家珍:“首先,金融资本进来了——过去,金融资本不愿来、来不了,建设用地整理后,以‘小证’换‘大证’,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资产抵押,一下子引来银行贷款融资5500万元;其次,社会资本进来了——高标准农田成片整理,降低了生产成本,村里吸引来了盘古、柏翠两大农业产业公司,农民成立合作社,流转的土地用来农村特色种养规模经营;再次,群众资本调动起来了——看准了的好事,老百姓会自掏腰包,五星村新村建设,群众自筹资金2815万元。此外,政府投入的动力也增强了,过去惠农资金‘撒胡椒面’,现在集中资金办大事,政府投的1500万元,全都花在了刀刃上。

  同样通过土地整治“脱胎换骨”的,还有蒲江县甘溪镇的明月村。这个有着300年陶艺文化历史传承的古村落,过去环境破旧、死气沉沉,而今蝶变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文艺青年的新圣地。

  在土地整治节余出的187亩、划分为17个地块的明月村核心区——陶艺手工业文创区里,而今集聚了全国40余个文创项目,吸引了百余名国内知名陶艺家、艺术家、设计师在这里栖居田园、寻求灵感。古窑静默、村居雅静、民风淳朴,骑行在8.8公里风景秀丽的环行村道上,迎面而来的是一群群风华正茂的艺术院校大学生,8000亩生态雷竹、3000亩生态茶园,一处处乡村酒店、乡间剧场、和谐活力社区……各种资源要素,在这里奇妙地结合、生聚,创造出溢泉般涌流的物质、精神财富。

  仿佛百川决流,一旦开动了机关,农村潜在的生产资源要素便被一一激活,形成点石成金、财富涌流的新局面。这个机关,就是土地整治。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胡斌认为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打通了农村资源变资本、投入得产出的良性循环路径,促进形成了资金向农村流动的态势,破解了三农之困,难能可贵。

  “如果说,土地整治需要各部门 ‘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那国土部门要做的,就是撑起一张桌子。把这张桌子撑好后,由政府来统筹。”在成都市国土资源局规划处处长李刚看来,这张桌子之所以稳固,在于有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土地政策红利。成都市是全国首批5个增减挂钩试点地区之一,又得益于灾后重建增减挂钩政策,实行了“三规合一”这些政策集成,为土地整治打通了政策路径。

  “当然,好政策还须有先决的基础条件。2010年,成都市基本完成农村产权的确权颁证工作,确实权、颁铁证,让农民们对自己的资源、资产了然于胸,才为后期的资本运作奠定了基础。”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尹宏表示。

  “成都的实践表明,土地整治是支持农村发展、促进城乡统筹的必由之路,是不二选择,是利器。”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主任范树印评价。

  还权于民,农村的天地万象更新

  一种景象,耐人寻味:几乎在成都每一个已启动土地整治的村落,都可以看到零星陈旧、破败的旧宅,在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中国农民安土重迁,要让农民离开住了多少代的老宅基业异地而居,无论怎样,这份动员工作都免不了一番心力。但当政府做透了工作,农民仍不乐意搬怎么办?成都市的规定动作:尊重农民意愿,绝不让农民“被上楼”。

  “土地是农民的,农民有自己选择的权力,政府不干涉、不包办。”在青杠树村,张怀东书记临时动意,和当地干部一起把记者请进一家至今不愿意搬迁的村民家中。

  主人笑着招呼、请大家落座,看得出,干群关系融洽、交流顺畅。攀谈中,记者了解到,原来这户人家久居河滨,舍不得这里的风水、便利,想向政府申请就地拆建。

  “保护水源地,不准搞建设。这个规矩不能破。”张书记把政策说得毫不含混。“我们尊重农民,农民不想搬,可以不搬;之后想搬了,我们会有后续政策跟进。但为农民办事儿,绝不能无原则、乱办事儿。

  在政府做好规划管控的基础上,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当家做主,贯穿着成都市“小组微生”新村建设的全过程。从规划选址、民宅设计,到项目建设、运行管理,农民全程实实在在地自主、自愿、自治。

  五星村坚持“民事、民定、民办、民管”, 在整治项目推进中,由群众自主成立资金监管组、质量监督组、纠纷调解组。小区入住后,村民自主成立业主管理机构,运行“1+3+6”管理机制,即“1”个村支部委员会为核心,“3”个议事机构(议事会、监事会、业委会),“6”支服务队伍(百姓智囊团、专业化社、专业化物管、文艺宣传队、调整委员会、志愿者服务队),新村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儿。

  “农民的事情,只有农民自己才能解决好。要让农民真正做主人,土地整治真正的内生动力是农民的自主性。”胡斌深有感触地说。

  “农民新村农民建,建好新村为农民。”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治的积极性,是成都市土地整治“升级版”的根基所在。火热的现实已然证明,当农民的自主性被真正调动起来,农村的天地开始万象更新。

  农业的根基真正茁壮了起来——成都市国土资源局耕保处调研员何国兴介绍,依托规划建设“10个粮经产业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7个产村相融现代农业精品园区”和“3条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成都市通过统筹打造、集中投入、连片改造、规模开发,今年新建成高标准农田28.85万亩,完成了目标任务的180.31%。

  三农的天地真正生动了起来——在崇州市,土地整治催生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农业共营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市823名农业职业经理人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全市建起农业服务超市10个、粮食烘储中心11个,农机化率达70%,实现了农业生产“一条龙”服务,成功打造的“天府牌、成都味”农产品品牌,借力互联网+的电商营销平台,打造“线上线下”快速物流通道,更多产自此地的原生态健康绿色的稻米青蔬流入寻常百姓家。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伴随着中央的红头文件不断落地,不知不觉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到了村里。越来越多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走进企业、走进社区……冉义镇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全镇1.8万余个劳动力,在本镇从事一产的约1500人,从事建筑、民族用品加工等二产的有4000人,在邛崃市工业园区务工以及从事三产的共5400人。

  事实如铁证。我们相信,以成都为例,新的生产力已经注入了乡村,中国农村的天地正在发生着新一轮的“山乡巨变”。这,或许正是天府之国土地整治“升级版”的意义所在!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白鹤等万余只候鸟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29日电(记者王靖)金秋十Nmgcb.Com.Cn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政协主席李才接受审查调查
  新华社呼和浩特10月28日电(记者刘懿德)记者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