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扮靓阿荣

08.07.2015  13:01

考察音河达斡尔民族村黑木耳产业。

与会人员在阿荣旗音河乡勒莫格日达斡尔民俗风情园参观。

  6月25日至26日,全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现场会在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举行。

  会议组织来宾先后观摩了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满都村、南木鄂伦春民族乡,阿荣旗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新发朝鲜民族乡等地。虽然行程安排得紧张,但丰厚的收获冲淡了身体的疲惫,一座座整洁美丽的特色村寨,一个个规范有序的项目现场,都让大家眼前一亮,直呼不虚此行。

  与会人员在扎兰屯市分别深入到达斡尔民族乡满都村,南木鄂伦春民族乡民俗博物馆、旅游创业园区、鄂伦春猎民部落等地进行现场观摩考察。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副巡视员李钟协一行对扎兰屯市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给予了肯定。

  近年来,扎兰屯市依托自治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项目,整合各类资金2.97亿元,通过实施与当地优势资源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招商引资工作相结合、与扶贫攻坚工程相结合、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与民俗文化传承相结合等“七个结合”,大力支持少数民族乡镇发展。少数民族乡镇发生了显著变化,农猎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4000余元提高到2014年的12200余元。

  观摩团随后来到了阿荣旗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富吉村,刚一下车,就立刻被一座达斡尔民俗风情园所吸引。这里依山傍水,登临山顶能俯瞰音河全景,还可以赤足在河水中嬉戏,浓郁的达斡尔风情深深地吸引着大家的目光。据了解,2014年以来,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在富吉村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的集乡村游、民俗游和农家乐于一体的旅游景区——勒莫格日,供游客休闲娱乐。

  同时,该旗还以民族项目扶持为契机,累计投资150万元在音河达斡尔民族村建设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黑木耳制菌厂,并于今年5月投产,日生产能力达2万袋,预计年可实现经济效益168万元,带动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

  新发乡是我区唯一的朝鲜民族乡,其下辖的东光村是最典型的朝鲜族聚居区,总人口317人,基本都为朝鲜族。该村依水而建,水系纵横,稻田风光秀美,勤劳质朴的朝鲜族群众至今沿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

  东光村于2010年启动了打造内蒙古朝鲜民俗第一村的工作。5年来,东光村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形成了水稻加工、劳务输出和特色文化旅游三大支柱产业。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万元,实现了农民向市民转型,一产向三产转型,也为打造“内蒙古朝鲜族第一家园”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如今的东光村已经拥有了全国文明村、中国特色村寨、自治区特色旅游名村、自治区美丽乡村等各项称号。

  “十二五”以来,阿荣旗先后在4个民族乡、10个人口较少民族村投入民生项目资金2412万元,实施民族幼儿园、标准化学校、风雨场馆、学生食堂等各类教育项目15个,新建卫生院3所、卫生室10所,卫生改厕1361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群众就医、就学、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在一个个观摩现场,从特色村寨和民族聚居区面貌的巨大变化,从各族群众灿烂的笑脸上,与会来宾都深切地感受到,发展已经成为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心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全国仅有的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全部在呼伦贝尔市,全区18个民族乡呼伦贝尔市占了14个,全区4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9个旗市192个嘎查(村)在呼伦贝尔市。自治区民委副主任孟智军向与会者介绍,呼伦贝尔把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建设新农村、打造新生活的一个关键问题,真正为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002年至2014年,自治区民委、自治区财政厅累计在呼伦贝尔市安排中央下达的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扶持资金近4亿元,实施项目1300个。特别是在“十二五”前4年,投入的资金达2.6亿元,占13年来总投入的65%。切实确保了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办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真正满意。  (文/图王保国 姜峰 诺敏)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