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与《格斯尔》征集研究室牵头对四子王旗《格斯尔》文化流传与保存情况进行联合调研
《格斯(萨)尔》是闻名遐迩的“中国三大史诗”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格斯(萨)尔》也是一部跨民族跨国界传播的活态史诗,主要传播于我国蒙古族、藏族和土族等民族聚居区以及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和地区,其传播带正好处在丝绸之路轴心区。在我国,藏族称之为《格萨尔》,蒙古族称之为《格斯尔》,统称为《格萨(斯)尔》或《格斯(萨)尔》。
从内容上看,安定世界、镇压黑恶势力、降伏妖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保护美丽家园,是《格萨(斯)尔》所传达的核心主题。《格斯(萨)尔》是族际文化互动、国际文化交流以及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鲜活例证。
在我国,党和政府长期关心和支持《格萨(斯)尔》工作。早在1959年,《格萨(斯)尔》被列入国庆10周年献礼项目。当年,毛泽东主席接见蒙古族《格斯尔》演唱艺人琶杰。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1983年7号文件精神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四部委会同《格萨(斯)尔》流传的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甘肃、新疆、辽宁等七省(自治区),共同成立“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设“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始统一指导和协调全国《格萨(斯)尔》工作,为《格萨(斯)尔》研究迎来蓬勃发展的学术春天。《格萨(斯)尔》随即被列入“七五”、“八五”、“九五”期间的国家重点项目,后又被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格萨(斯)尔》工作的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强调《格萨(斯)尔》的政治意义和学术文化价值,使得《格萨(斯)尔》这部伟大史诗更加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不久前,于2016年8月11日——8月13日,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全国“格萨(斯)尔”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在呼和浩特成功召开了第八届“格斯(萨)尔”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北京木刻本“格斯尔”刊行300周年学术研讨会、全国《格斯(萨)尔》工作成果展览。来自世界各地及全国各地的《格斯(萨)尔》研究专家共同研讨《格斯(萨)尔》抢救、保护和发展等工作,必将深化和拓展《格斯(萨)尔》的研究,提升《格斯(萨)尔》学术水平,促进《格斯(萨)尔》事业的繁荣发展,对进一步做好抢救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格斯(萨)尔》史诗,向世界展示、推广我国《格斯(萨)尔》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促进交流、加强沟通,树立文化自信,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开展挖掘和抢救我区《格斯尔》文化遗产,由内蒙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与“格斯尔”征集研究室牵头,于2016年8月18日至20日组织了五级(区、市、旗、苏木、嘎查)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参加的联合调研组,对四子王旗“格斯尔”文化流传与保存情况开展调研(主要以脑木更苏木地区为主)。参加此次田野调查活动的单位和部门:
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与“格斯尔”征集研究室
内蒙古电视台记录影视台
乌兰察布市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民族宗教局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民俗协会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政府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宝日花嘎查
参加此次活动的相关专家学者:
巴雅尔图(中国社科院民族文所研究员)
乌力吉巴雅尔(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新巴雅尔(内蒙古大学教授)
此次调研主要内容:
1.《格斯尔》文化遗址
2.《格斯尔》风物传说
3.《格斯尔》文化风俗
4.寻找失传的《德尔·格斯尔》书面资料等等。通过实地考察初步确认了“格斯尔”敖包遗迹与“格斯尔”庙遗迹,同时获取了在四子王旗蒙古族民间流传的《格斯尔》祭祀文化风俗等信息,也发现在民间流传许多口传古籍。
调研中所发现的《格斯尔》文化遗迹、祭祀风俗、风物传说、失传的书面资料以及在民间流传的口传古籍都非常珍贵,当地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开展抢救挖掘和保护工作。如1.“德尔·格斯尔”版本极其珍贵,但已失传,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寻找“德尔·格斯尔”本的下落;2.组织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访问老牧民、老民间艺人,搜集濒临失传的口传古籍资料以及其他书面文本(如阿嘉活佛藏文祭祀文等)。
此次调研虽然时间仓促,但在各级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和紧密配合下,调研很成功,收获匪浅,达到了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