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新局面】鄂前旗:“云端草原”助绿富双赢

11.05.2015  17:33

  “真是服了,人不用来,对我家草场好赖,是不是超载放牧,都一清二楚。开始我还以为旗里面这些人有‘天眼’了。原来是一种高科技,叫‘3S’技术。”鄂前旗城川镇呼和陶勒盖嘎查牧民金呼格勒图说。

  让金呼格勒图服气的“3S”技术,是近年来鄂前旗依靠科技创新,推行的一套对草原生态进行数字化管理的现代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2012年,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提高草原信息化管理水平,鄂前旗率先在全市应用“3S”监测技术与实地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在每年牧草茂盛期,对全旗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的生产力进行科学监测。并编制了《牧业年度天然草原可食牧草监测报告》和《牧业年度天然草原以草定畜工作实施方案》,对不同类型天然草原单位面积适宜载畜量标准进行科学核定,将以草定畜工作任务分配到各镇、各嘎查(村),将减畜任务具体落实到农牧户。

  “我们通过3S技术将全旗境内的全部地理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重点将草原的基本情况、草原分布地理坐标等信息纳入到系统信息库中。同时,还收集了每户农牧民家庭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牲畜基础信息等124条。可以查询、监测到全旗所有牧民家的草原权属、自然灾害、草原病虫害、滥垦乱挖等信息。形成了一个鄂前旗草原生态数字化管理云端。”数字草原信息中心主任王伊拉图介绍说。

  通过“ 3S”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鄂前旗对退化、沙化、盐碱化特别严重的“三化”草牧场,采用短期禁牧、以草定畜、大型喷灌补水等措施,快速恢复植被。在主试验区哈日色日嘎查,经两年治理后,项目区植物种类由7、8种增加到24至26种,高度、盖度、多度显著增加,提高载畜量近10倍。严格执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以草定畜政策,建立生态自然恢复区750万亩。2014年,草原植被覆盖度达49.3%。

  “不是有这技术,我家的5213亩草场就快变成明沙滩了,更没有现在一年30多万的收入。”金呼格勒图说。2012年,当数字草原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将卫星拍摄的草场图给他看时,他不相信自家的草原沙化的那么厉害。在工作人员引导和惠农资金的支持下,近两年,他围绕恢复草场生态,发展种养业和育苗产业。2014年,家庭纯收入达35万元以上,成功走上了一条保护生态、种养结合、多元增收的致富之路。(尚铁兵 马利军 贺晚霞)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