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丽内蒙古 北疆新跨越】打造绿色屏障:阿拉善牵住西部生态安全的牛鼻子
时值深秋,走进阿拉善腾格里沙漠飞播造林项目区,满眼是色彩斑斓。飞播区内花棒、沙拐枣、白沙蒿等沙生植物生长茂盛,在漠风吹拂下随风摇曳,让这片曾经荒芜的大漠焕发出勃勃生机。“这里的灌木林植被已由飞播前的5%至10%提高到30%至40%,植被长势良好,植物种类增多,流动沙丘趋于固定和半固定,局部地区环境状况明显改善。”一位林业工作者介绍道。
今年年初,阿拉善盟盟委明确生态发展定位:在功能上要把阿拉善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在产业上要把阿拉善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沙产业示范基地。阿拉善生态建设和沙产业发展再次掀起新的建设热潮。仅今年前8个月就完成人工造林、飞播和绿化任务121.7万亩,实现连续4年任务超百万亩。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秋冬季造林工作,并提早安排了2017年营造林任务地块落实和作业设计编制工作。
阿拉善盟是我国沙漠、荒漠主要分布区,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是我国西部生态安全的牛鼻子,在全盟2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93%的地表为沙漠和戈壁,适宜人类生产生活面积仅占6%。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成为该盟亟待解决的难题。
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该盟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5年来,相继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三北”重点防护林、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还有造林补贴试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先后落实自治区级以上资金21.65亿元。浩大的生态工程使全盟草原退化、沙化现象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养生息。
通过生态建设,阿拉善摸索总结出了“以灌为主,灌、乔、草相结合;以封为主,封、飞、造相结合”“保护就是最大的建设”的林业治沙技术措施,逐步形成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体的防沙治沙保护生态屏障的建设格局。
2011~2015年,全盟森林资源总面积增加1057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2.61个百分点,达到7.65%,全盟森林面积、资源总量实现双增长;生态建设任务量与“十一五”相比增长233%,投资增长332%。通过公益林区禁牧、加强管护管理等措施,辐射带动区域内9700万亩林草植被得以休养生息、更新复壮。
在实施生态建设的同时,阿拉善盟积极发展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黑果枸杞等特色沙产业,向沙漠要绿色、要效益。启动“3个百万亩”林沙产业基地建设,率先在阿左旗巴彦浩特、吉兰泰、乌力吉等9个苏木镇实施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并与中科院合作开展沙生植物产品研发工作,启动建设1000平方公里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5年来,梭梭肉苁蓉、锁阳产业基地面积达155万亩,年产干肉苁蓉1000吨、干锁阳1280吨,其中苁蓉产量占全国90%以上,走出一条治沙与致富双赢的路子。
“在茫茫大漠戈壁上,再造道道绿色屏障,再植片片绿洲,那不只是阿拉善人的使命,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重任。”阿拉善盟盟委行署领导表示,今后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要坚持生态立盟,补齐生态短板,全力推进美丽城乡建设,筑牢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让阿拉善天蓝地绿水净景美。(日新)
[责任编辑 王美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