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年赵陈龙的阳光人生

25.09.2015  10:43

  原标题:16岁少年赵陈龙的阳光人生

  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走15里山路去采山杏、野蘑菇,采满大编织袋后,再背着几十斤重的袋子下山,回到家时已经将近下午2点钟。这是16岁的初中生赵陈龙的暑假生活。今年暑假,他卖杏核和蘑菇挣了700多块钱。

  赵陈龙的家在宁城县小城子镇太平庄村。走进这个贫寒的农家院,几乎看不到一件像样的东西:低矮的土院墙围着3间有50多年历史的土坯房,屋顶全部用塑料纸包着,老旧的木窗透着风,缝隙大点的地方用白纸糊着。16年前,刚出生的赵陈龙被亲生父母偷偷放在了这扇大门外,善良的赵连清、陈玉营夫妇俩把孩子捡回来,开始了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生活。

晾晒采来的野磨菇。   扶四大爷上炕。

屋里的墙上贴满了奖状。

  如今,父亲赵连清68岁,母亲陈玉营67岁,一家三口仅靠10亩山坡地勉强维持生活,平均1年的收入是5、6千元。陈玉营20多年来一直患有慢性病,1年光吃药就得花掉近4000元,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从7、8岁开始,小陈龙就跟着父母上山采山杏、蘑菇,下地赶车、种地。13岁开始,他怕父母爬山太累,就不让他们上山了。他小小年纪就能分辨出蘑菇的品质,知道哪种蘑菇能卖上好价钱。他还有很多攒钱和省钱的方法:院里一个角落里堆满了他捡来的饮料瓶、废铁等杂物,他把攒下来的钢镚按面值分类整整齐齐地包起来,1元、5角、1角,甚至还有5分、2分钱的钢镚,通通放进那只藤编的“存钱罐”里。

  陈龙是宁城县大城子蒙古族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寄宿在学校,每周回一次家。母亲每周给他5块钱的生活费,他从不舍得花,攒起来给母亲买药吃。

  “看到同学们吃零食,羡慕吗?”记者问他。

  “不看就不馋了。”陈龙很坦然地回答。

  乌仁其木格是陈龙的班主任,放暑假前,陈龙把自己攒了3个星期的13块8毛钱“存”在她那儿,陈龙说,怕自己不小心丢了,让老师暂时保管,需要时再来拿。“可见他觉得这是多大一笔钱。”乌仁其木格心酸地说。然而,就是这个孩子,在参加县里组织的足球比赛时,曾经一天内2次捡到50元钱,都毫不犹豫地交给了老师。他说:“这么大的钱,丢了的人一定很着急。”

  小陈龙是班里的劳动委员,每次劳动,他都拣最累、最脏、同学们最不愿意干的活儿干。他是集体荣誉感特别强的孩子,每天早上,都习惯了最后一个打扫完卫生离开宿舍,生怕卫生不合格给班级扣分。他是一个爱好广泛的孩子,在家中那面破旧的墙壁上,贴满了英语、书法等比赛获得的奖状。

  小陈龙更是一个懂得感恩、乐于助人的孩子。“四大爷”是他家隔壁一位80多岁的独居老人,每周回家,还没等进自家家门,他总是先去看看四大爷,帮老人收拾家、洗衣服,看看老人有啥需要的。村里来了皮影戏,他便搀着老人一步步挪到看戏的地方,结束后再把老人搀回家,每次都得折腾到晚上12点多。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他却说:“四大爷从小对我好,他高兴就好。”后来记者发现,陈龙所说的“对我好”,其实就是曾经让他搭过一次马车之类的小事儿,可他全部认真地记在了心里。

  贫寒的生活,造就了小陈龙阳光的心态:穿上亲戚送的旧衣服,在镜子前照了一遍又一遍;寒冬里,在到处透风的屋子里,一家人围着大火盆坐在炕上,觉得“也挺幸福的”。 关于未来,小陈龙已做好打算:上大学后,自己打工维持生活,不再给年迈的父母增加负担……(记者 刘志贤 霍晓庆 赵静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