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宝河村:守着微信,寻找别样乡情

18.02.2016  20:28

  李鹏和父母高兴地浏览着巨宝河村微信群的内容。

  轻点屏幕就听到了乡音,这样的微信群,对于石宝镇巨宝河村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来说,别有一番年味。

  李鹏在达茂旗某单位上班,今年春节,他第一次没回父母家过年,而是把住在该旗石宝镇巨宝河村的父母接到了百灵庙镇自己的家里一起过年。除夕那天,李鹏和父母,还有妻子,一家四口人白天包饺子,晚上看春晚,热闹而祥和地度过了除夕夜。

  第二天一早,李鹏拿出手机发现多出个微信群,群名叫“巨宝河村”,打开一看,虽然里面仅有24人,但聊天信息已过百。“微信群里有村子里的叔叔大爷,有很久未见面的儿时玩伴……有的熟悉,有的不熟悉,有的知道名字,有的只知道是谁家的二儿子、谁家的三闺女。”李鹏兴奋地对记者说。“小时候,村子里住着四十多户人家,现在,估计不到二十户了,村里的人和事在记忆中也越来越模糊了。”李鹏接着说,“不知村里的哪位‘热心人’建了这个微信群,一个拉一个,难以见面的乡亲们在微信群里晒乡愁、拉家常,家长里短地聊起来,慢慢地,不少人、不少事开始变得清晰了。”李鹏心头的乡愁越来越浓了。

  记者看到,在微信群里,已在包头市区打工快二十年的苏海金用“久在外地难见面,入群一聊在身边”这一句诗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原来,村里和他年龄差不多的李国栋也在包头市区待了十多年了,两人还同住昆区,在群里他们直接约起,当晚就聚在了一起。因为微信群里有的叔叔大爷不太会用手机,他们觉得书写太慢或写字不顺溜,干脆就直接语音拜年了。“轻点屏幕,就听到了乡音,这样的微信群,对于像我一样‘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来说,别有一番年味。”李鹏说。

  过年了,鞭炮响起来,锣鼓敲起来,年味也浓了起来。“巨宝河村有很多习俗,比如‘大年三十’接神,一般都得半夜一两点钟,大伙儿都在等着村子南面的‘神灯’升起来;接完神,全村所有的男子们会一起‘上庙’,就是到村里的龙王庙前一起点旺火、放鞭炮、上香、磕头、许愿;正月初一一早,全村男女老少会到村南面一起‘迎喜神’……”李鹏娓娓道来。

  今年过年,回了巨宝河村的人走亲访友,共叙亲情友情;没回去的人,守着微信,寻找乡情。回去的人在微信群里发一些村里的照片、视频,没回去的人就看着微信辨别,这是谁家的大门、那是谁家的猪圈……

  转眼间,春节假期已结束,但巨宝河村微信群中的年味依旧浓郁,“正月初八,八仙过海,中午记得来我家小酌几杯。”“我正月初十去呼市,去了联系你,到时候咱们好好聊一聊。”(文/图记者樊广友)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