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1.06.2015  17:56
 

林业厅政府网6月11日讯  截止2014年底,巴彦淖尔市共完成退耕还林造林325.7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2.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22.2万亩,封山育林31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在我市经过15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 退耕还林工程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沙区的风沙危害、山旱区的水土流失和套区次生盐渍化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治理。在巴彦淖尔市的山旱区,退耕还林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效益,该工程深得民心,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和拥护。通过实施该工程,为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贡献了3.3个百分点。 二是 退耕还林工程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受益比较明显的主要是山旱区,退耕还林工程退下来的坡耕地、中低产田,在过去粮食亩产不足百斤,退耕还林后,每亩可以得到国家补助140元,生活补助20元现金,还可以通过间作亩收获80-160元的饲草用来发展养殖业,经济收入是退耕前的两倍多。如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地区,过去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广种薄收,最好年景亩产粮食不足百斤。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全镇的退耕还林面积共53.4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5.9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7.5万亩,共360个项目区,工程涉及全镇6409户农民,24960人,人均退耕6亩,人均年享受钱粮款960元。退耕后,人均收入达到4300元,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三是 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退耕地上大力发展“两行一带”林—草间种模式,使种植业结构逐步趋于多元化、合理化。林草间作模式为农区畜牧业推行种养结合和舍饲圈养,实现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方面,栽植的杨树可以长成木材,树木的枯枝落叶含有丰富的有机养分,可增加土壤肥力;另一方面,林带间种植优良牧草紫花苜蓿、草木犀,每亩年产1.5—2吨牧草,可用来发展养殖业。 四是 退耕还林工程增强了农民生态意识。通过广泛宣传和工程的实施,广大农牧民切实从中得到了实惠,逐步认识到实施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参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王秀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