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十个全覆盖”让农民过有品位的日子
7月5日,记者驱车行驶在巴林左旗各苏木乡镇,盖房、修路处处热火朝天,在经过精心打扮变得整洁秀美的村落里,村民们正享受着“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的幸福生活。
今年,该旗“十个全覆盖”工程将触角延伸到了农牧民群众生活的细微之处,改善了农村牧区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农牧民幸福指数,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广大农村牧区涌动着发展的热潮。
“旗委、政府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动员群众自己动手建设家园,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力争让农牧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现代生活。”旗委书记李浩楠说。
把农村环境建设视为战略工程
农村基础和环境状况直接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投资环境优劣、群众幸福指数。
“左旗农村普遍存在脏乱差的情况,城乡之间在面貌和生活环境上存在巨大反差。”旗长高希华告诉记者,这些问题不解决,容易引发其他社会问题。
从去年开始,该旗下大力整治村庄环境,在美丽乡村基础上,确定了“一年以点带面、两年连片推进、三年全旗建成美丽乡村”的三步走计划,把全旗当作一个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经典来设计,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精品来改造,明确提出用三年时间把全旗165个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多年来该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历史欠账较多。为此,该旗首先确立起了“还账”理念,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到舍得投、舍得拿、舍得花。
该旗整合各类资金,不撒芝麻盐,对于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村不遗余力地给予重点支持,对于推进慢的后进村进行问责。工作中,结合村庄实际和财力状况,以“多干多支持、少干少支持、不干缓支持”为原则,制定了涵盖村内道路、便道砖、休闲广场、保洁车辆等在内的奖励激励政策,以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旗已投入资金3.9亿元,从硬化村内路面到治理村庄残垣断壁,从翻新墙体到建设标准化垃圾池,从发放垃圾清运车到农村保洁员持证上岗,从道路栽植绿化苗木到农户院落铺砖……一个个昔日形象欠佳的小山村逐渐整洁靓丽起来。
将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美丽乡村,要有‘着落’。没有‘着落’的工作,肯定不接地气,最后只能热闹热闹拉倒。”旗长高希华告诉记者,这个“着落”,就是要把发展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同步支撑。
碧流台镇大良沟自然村的张会英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几十年来一直靠种地和外出打工谋生,全家年收入4000元。看到许多农户依托旅游资源致富,他也动了心思,但因自家地方有限,难以圆梦。
如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帮了他大忙,村里帮他流转土地,政府帮助协调贷款,规划局的工作人员还上门帮他规划设计……在各种有利因素促动下,他一下子筹资近20万元,建起6间农家院,可同时容纳10多人住宿。张会英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村子越来越美,致富的家底越来越厚,今后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和大良沟自然村一样,该旗隆昌镇上半拉沟村依托真寂之寺旅游景区,初步打造旅游风情小村、百户农家乐。
除依托旅游资源外,该旗还将支持农业产业发展融入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在林东镇刀老毛道村,一排排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成方连片,中间水泥路穿棚区而过。大棚种植户刘军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建大棚的过程中,镇村帮助协调贷款5万元,上边补贴5万多元,如果不致富就怨自己了。”
该旗既坚持注重抓改造,又坚持同步育产业的综合开发路子,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优质林果、生态养殖、农家旅游等产业。
为美丽乡村筑起稳固精神支撑
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中,必须“软”“硬”兼顾,既要美丽富饶,更要文明和谐。
在林东镇十三号村小广场上,随着日头落山,广场也热闹起来。晚饭后,许多村民都来这里扭扭秧歌。为支持村民健康的文娱活动,村里统一购置了秧歌服装,配备了锣鼓乐器。现如今,秧歌队固定队员已有70多人,平时自娱自乐,每逢节假日或休闲时间就义务给村里搞些文艺活动。
该旗加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已有70多个行政村建设了文化广场。同时加大文化下乡活动力度,今年以来,该旗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180多次,建立农村秧歌队70支、书法协会等民间团体组织20多个。
农村面貌提升行动,让左旗一个个贫困乡村旧貌换新颜。“我们将一张蓝图绘到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左旗特色、示范效应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新路子,推动左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旗。”旗委书记李浩楠信心满满地说。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