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秸秆处理用上粉碎打捆机

16.01.2015  12:29

  原标题:巴林左旗秸秆处理用上粉碎打捆机 过去一把火现在一把钱

  捡拾完最后一片玉米地里的秸秆,隆昌镇奶牛合作社理事长张志发又把秸秆粉碎打捆机仔细擦拭了一番。这可是家里的“宝贝”,机器价值8万多元,老张只花了1万多,其余全由旗里补贴。忙时自己用,闲时驾着它外出作业,1个月时间就打了1.7万捆秸秆,毛收入5万多元。

  “过去一把火,现在一把钱!”张志发感叹秸秆变成了“香饽饽”:过去,农民视秸秆为垃圾,请农机手到田里收割,秸秆白送人家不说,每亩还得交10元作业费。有的农民嫌处理成本高,常常就地烧掉。现在,农民坐在家里就有机手上门买秸秆,价格最高时每亩涨到了50元。秸秆身价倍增,巴林左旗的经验是,用产业化思维破除秸秆转化的瓶颈。

   “逼”出来的选择

  作为分管农牧业的干部,巴林左旗副旗长刘长学心中一直有个隐忧:近几年,牛羊价格持续上涨,激发了农牧民养殖积极性,肉羊养殖规模迅速增长。去年,全旗肉羊养殖208万只,而全旗580多万亩天然草场,以放牧场居多,打草场寥寥无几。如果遭遇白灾,200多万头只牲畜吃什么,俨然成了大问题。与此同时,农村街巷两旁堆积如山的秸秆,不仅影响村容村貌,也留下了火灾隐患。

  一边是冬季饲草匮乏,一边是秸秆围村的火灾隐患,以及在大田中焚烧秸秆产生雾霾的恶劣影响。如何破解这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巴林左旗提出秸秆转化这个“一石三鸟”的解决办法。打开巴林左旗秸秆产业发展规划图,3座中型饲草储备库、15家秸秆颗粒饲料厂、120户秸秆加工户和2300户规模养殖场呈现在眼前,大田秸秆经过加工转化成饲料,再经过牛羊过腹,其产生的粪便再回到田里,形成了一个循环闭合圈。巴林左旗为此制定了秸秆加工转化养畜的“3180”工程,即从2013年到2015年,利用3年时间,筹集资金1亿元,使全旗秸秆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

   “闯”出来的路子

  巴林左旗玉米种植总面积70万亩,年产秸秆3.5亿公斤,如果按每4公斤秸秆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公斤粮食的比例计算,那将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推动这个朝阳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旗里整合牧草良种补贴、财政“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按照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用于秸秆产业化发展。

  政府的扶持政策,带动了饲草加工、储备和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按照政策规定,秸秆加工户、饲料颗粒加工厂和养殖大户,新购置秸秆加工机械旗里补贴30%,新建标准化饲草储备库每平方米补贴150元。目前,旗里已引进秸秆粉碎打捆机31台、秸秆颗粒压制机32台套,共完成机械设备投资1400多万元,累计发放农机补贴资金684.7万元。

  在查干哈达苏木,记者看到,4座蓝顶白墙的饲草储备库次第排开,每个库房面积都在1.6亩以上。据副苏木达阿拉坦图亚介绍,这4个库全部装满能储150万吨饲草,全苏木的牛羊再无过冬之虞。在隆昌镇古北口村,旗里投入的500万元撬动了2700万元的民间投资,占地230亩的养羊小区已初见雏形。面积达2.1万平方米的养羊小区棚圈能容纳1.5万只肉羊,每年消化900万公斤秸秆。目前,全旗累计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实现秸秆转化2亿公斤以上。

   “转”出来的效益

  “吃上绿色面包,啃上压缩饼干”,实施秸秆加工转化工程后,巴林左旗的牛羊有了新食谱。张志发还给记者讲解了“面包草”的加工过程:这个2吨多重的玉米秸秆打捆机,在田里作业时能将地上散落的玉米秸秆拾起,玉米秸秆经过揉搓搅碎后再喷上秸秆发酵活菌,在打捆机的出口,秸秆瞬间就变成了方形的“草墩子”,最后依次套上塑料袋和外层保护纤维袋。

  “‘面包草’经过厌氧菌发酵,产生了苹果香、酒香和醋香味道,质地柔软,适口性好,还能防止维生素流失,促进养分转化,比干秸秆的营养丰富多了。”说起“面包草”的好处,旗草原站副站长巴特尔如数家珍。

  “‘面包草’很好储存,不仅防晒、防水,还不需要建草料库,喂养的时候也很方便。”养了10多年奶牛的张志发心里有本账:喂这种通过微生物发酵调制的秸秆,1头牛每天能多产5斤奶,一个产奶期下来就能多赚近3000元。

  刘会臣是巴林左旗超越饲料公司总经理,他将企业的产品定位为玉米秸秆全混日粮颗粒饲料。这种看似“压缩饼干”的饲料,能使牛羊消化率提高25%,而且最长可储存3年。而一吨价值100元的玉米秸秆做成颗粒饲料后就能卖1100元,这1000元就是科技带来的增值空间。目前,企业颗粒饲料年产能力达到5000吨,仅此一项就增值500多万元。

   记者感言

  在巴林左旗乡村采访,最大的感受就是村庄整洁干净了,田野里的空气清新了。秸秆的综合利用让“田里不冒烟,村里不着火、牛羊有草吃”。

  利益的导向胜过禁烧秸杆的千言万语。试想,一亩秸杆就卖到50元,谁还舍得在田里烧掉呢?“废物”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一堆摆在房前屋后或躺在大田里的秸秆,一旦走进青贮池、微贮包、颗粒饲料机进行加工转化,就可发挥出消除火灾隐患、缓解空气污染、促进舍饲畜牧业发展的“一箭三雕”的作用。

  一个年财政收入只有7亿多元的旗县,能筹集1亿多元资金,静下心来用3年时间专门做秸秆加工转化这件事情,着实难能可贵。秸秆转化可能不像发展工业项目那样立竿见影,但它逐步释放出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却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秸秆养畜只是秸秆转化的一种,除了饲料化之外,还可以能源化,用来发电制沼气;还可以肥料化,用秸秆还田来肥田;还可以基料化,用秸秆做基质发展蘑菇等食用菌产业……各地在秸秆加工转化过程中可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形成秸秆综合利用的多元化格局。(记者 徐永升)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