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契约服务有序推进

16.12.2014  15:03
  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将通辽城装饰成银白的童话世界。12月9日这天,家住西门社区的74岁老人丁国珍,执意要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家看病的大夫送到楼头,脚下是寸把厚的积雪,天气寒冷,老人的心里却是暖融融的。

  “儿女们都上班呢,都挺忙的。有个头疼脑热的就给社区大夫打电话,一说一唠,告诉你吃点啥药,饮食上注意点啥,态度好,服务也热情,上门来给检查身体,还是免费的。”丁国珍老人是科区西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位签约服务对象,她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一百个赞成,在西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样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已经有3000多户,服务人口近万人。

  今年以来,市卫生系统开展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契约服务工作,在科区清真街道、永清街道、西门街道和霍林郭勒市试点,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服务主体,组建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组成的全科医生团队,在居民自愿签约的前提下,提供综合健康管理服务,重点服务65岁以上老人、0——6岁儿童、孕产妇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使服务对象享受“一对一”的定向服务及“追踪式”健康管理。目前在科尔沁区和霍林郭勒市试点地区,已完成签约服务1.8万户,受益人口接近5万人。签约居民享受社区医生免费咨询、免费测血压血糖和每年4次面对面随访服务,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还享受到一次健康体检,内容包括B超、心电、血脂、血糖、尿常规、肝功能和肾功能等检查化验项目。

  在霍市矿区退休的邢国钱老人有高血压的老病底儿,这些年找了很多大夫给开药方,一天吃四种降压药,血压还是居高不下。五月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陈大夫上门签约,成了邢国钱老人的“家庭医生”,陈大夫给他进行了全面检查,并针对他的情况进行跟踪用药观察,最后确定了“硝苯地平缓释片”与“北京降压灵”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一天吃两次,血压降为正常值。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陈大夫真是给我想了很多办法,现在也是经常打电话问治疗效果。这个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太好了,有人管、有人问,活着有滋味!”

  霍市卫生局以沙尔呼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契约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参与服务的12名医护人员分成6个团队,实施分小区网格化团队签约服务,发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共同推进,目前该市签约服务人口已达2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国庆介绍说,签约服务以来,社区慢性病康复中心的门诊患者量有明显提升,5月份康复记录是600人次,现在达到了每月1500人次,他们还专门从北京中国康复研究聘来治疗师,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培训,服务群众能力明显增强。一位股骨头坏死患者在与家庭医生签约后,得知康复中心有专门治疗方案,参与免费治疗三个月后,症状明显改善,现在已扔下了拐棍。

  11月24日,市卫生局召开家庭医生契约服务试点推进会,总结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契约式服务内涵,进而提出契约服务“五规范”和“五主动”。要求做到:签约程序规范、服务内容规范、服务行为规范、服务收费规范、服务记录规范;主动介绍、主动宣传、主动答疑、主动健康教育、主动征询意见。

  科区三个试点服务中心将签约服务与完善健康档案一并推进,清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深入开展这项服务,专门建立“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工作领导小组”,公开向社会招聘了6名医护人员,组建专项服务团队,印制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免费健康体检卡、家庭医生服务卡3万份。在服务过程中,向签约居民留下24小时服务的医生值班电话,至10月末,签约服务人数就达6532人。

  各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医生护士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晚饭后、倒班期、休息日,入户签约随访,也遭受到个别家庭的拒绝和误解,甚至被物业扣留。但在各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支持下,得到了真正有需求群体的热情欢迎和真诚感谢。永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大夫一组,4个月时间,完成签约755户。高大夫说:“干好这项工作,就是要付出辛苦,大多数百姓都很欢迎,有时入户随访,免费检查,人家非要留吃饭。”

  “这项工作是今年我市医疗卫生工作行动计划的一项重点内容,需要社会各层面的关心支持和共同推动,只要社会有特定服务需求群体,我们就要把公共卫生服务做好做扎实,解决好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和困难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市卫生局局长王向东表示。

  城市社区家庭医生契约服务,使卫生服务向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转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细化落实,居民健康保健意识提高。家庭医生的到来,使卫生服务成为一种亲情服务,增强了签约居民的归属感,家庭医生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树立了我市良好卫生形象,建立起和谐医患关系。记者王世甫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