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8000年农作物遗传秘密的一粒小米

09.10.2015  07:22
      位于内蒙古敖汉旗的一粒小米,在考古界的助推下,最终走向国际。

  “敖汉旗是世界小米的起源地。”10月7日,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对记者解释敖汉小米之所以走向国际的“缘由”。

  内蒙古考古界得出这一结论之前,需要从10多年前的一次考古发掘说起。

  王大方说,这粒记录中国8000年农作物遗传秘密的小米,最早进入世人眼中是2002年的一次考古发现。

  “当年考古界人士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的1500多粒小米、粟、黍碳化颗粒标本。”王大方说,经过考古专家运用C14鉴定论证,其时代为距今8000年,被认为是人工栽培形态最早的谷物,由此推断敖汉地区不但是中国古代旱作农业起源地,也是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这粒小米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并有望走上国际征途确是在10年之后的2013年。

  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透露的消息显示,2013年8月,由中国考古界与地方政府部门联合搭台的“世界小米起源研究报告会”在敖汉旗举行,彼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农耕文明中国专家组成员,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科技研究所,立陶宛国立大学考古系等中外专家做了相关报告。

  这些报告,最终将“敖汉小米”推向国际化,专家们一致认为欧洲小米起源于今内蒙古敖汉地区,其后逐渐通过欧亚草原古道(也是草原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东部,小米具有从野生到人工驯化、种植的过程,考虑到敖汉兴隆沟遗址所处位置,其有可能是小米向欧洲传播的起始点。

  一年后,这一“论证”被更进一步的强化。

  2014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国际会议”在敖汉旗召开,来自英国、美国、印度、韩国及国内的众多专家学者通过从农业考古、谷子起源与发展、植物学、农学和基因学的研究领域延伸到了关注自然和人文环境。

  “大家的研究表明:欧洲小米是从东南亚通过欧亚草原古道传播过去的,小米从野生到驯化的过程,N15(分子考古)等现代科技考古技术运用等,进一步夯实了敖汉旗是世界小米的起源地的论据基础。”王大方兴奋地说。

  在考古界为其作论证的同时,敖汉旗的这粒“小米”(敖汉小米)亦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敖汉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中新网记者了解到,当下的敖汉小米年种植量约60万亩,产量约1.8亿公斤,以“八千粟”、“兴隆沟”等品牌,由“远古农业”、“内蒙古金沟”等农业集团带领几十万农民组建小米生产合作社,把适口性好、营养丰富,金黄馨香的敖汉小米推向世界。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认为,敖汉小米成功推广并走向世界,是文物考古学术界和政府合作共同为民造福的成果,也是中国考古界与国际考古界紧密合作的成果。

  在王大方看来,这粒“小米”把一项考古新发现、新成果推广为大众化的科学产品,考古研究为现实生活服务的一件大好事。这粒小米也将为助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展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沿线经济、文化、旅游业,提供更多的视角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