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包头市场主体发展呈现六大特点
2014年,包头市食品药品监督和工商行政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包头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积极顺应改革形势,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履职,有效作为,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营商环境,全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各类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4年末,全市累计发展(本处所称的“累计发展”均已扣除历年注、吊销企业数)各类市场主体163476户,比上年同期的142328户增长21148户,增长率为14.86%。其中,内资企业4546户、私营企业32035户、个体工商户12273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853户、外资企业304户,分别比上年增长2.46%、19.08%、13.61%、44.80%、4.47%。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稳步发展,特别是2014年3月1日改革启动以来,市场主体增长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民间投资创业热情激发,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二、各类市场主体资本(金)不断增长,资本规模明显加大。截止2014年末,全市各类内资市场主体的注册资本(金)均有明显增加。其中,各类内资企业(含私营企业)的注册资本(金)达到2186.89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822.75亿元增长19.98%;个体工商户的资金数额达到46亿元,比上年同期的36.12亿元增长27.35%;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资数额达到111.23亿元,比上年同期的78.9亿元增长40.98%;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金)达到12.0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1.84亿美元增长1.94%;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户均资本(金)达到147.82万元,比2013年同期增长8.69%。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加强,第三产业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从2014年度内资企业(含私营企业)统计数据看,各产业户数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发展户数比上年同期增长22.5%,占企业总数的2.28%;第二产业发展户数比上年同期增长9.55%,占企业总数的14.7%;第三产业发展户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7.95%,第三产业累计发展到30370户,占企业总数的83.02%,从产业结构情况看,第三产业比重连续四年超过80%。
四、非公经济市场主体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出台,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非公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繁荣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劳动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截止2014年末,全市非公经济市场主体(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89万户,注册资本(金)达到1472.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3%和20.7%,非公经济主要呈现出市场主体总量持续增长、涉足领域拓宽、经营规模扩张、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升等特点,非公经济日益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发展的主要力量。
五、私营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发展的主力军。截止2014年末,私营企业累计发展到32035户,注册资本(金)1242.4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9.08%和19.22%。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各类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活力得到激发。据统计,从2014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全市新登记私营企业5615户,注册资本(金)189.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28%、228.89%。从登记数据看,私营企业占新登记企业总户数的95.04%,户均注册资本337.73万元,增长幅度明显提升。改革至今新登记企业注册资本保持理性。2014年3月1日以来,全市新登记“1元”企业2户,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0.03%;新登记3万元以下的企业113户,占新登记企业总数的1.91%;新登记1亿元以上企业47户,占新登记企业的0.79%。绝大多数企业资金仍然维持在客观理性的区间之内,目前没有出现畸高畸低的现象。
六、规模企业在竞争中越做越强。据统计,截止2014年末,全市注册资本(金)在100万元以上至1000万元(不含1000万元)的企业达10491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1.02%;1000万元以上至1亿元(不含1亿元)的企业达3811户,比上年同期增长22.23%;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企业达419户,比上年同期增长13.55%;企业集团登记户数累计发展到60户,比2013年同期增长11.11%。(鲁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