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2016年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项目质量高效益好

17.02.2017  00:02

林业厅政府网2月16日讯  2016年,全市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在保证数量的同时,继续把造林质量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栽植过程中大力推广乡土树种,提高良种壮苗供给率,并应用先进抗旱造林技术,严把造林关键技术环节,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一是调整林种结构增加效益。在实施国家重点工程上,各地合理调配了树种结构,前山地区以栽植经济林和针叶树为主,后山地区以灌木饲料林和抗旱乔木为主。尤其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各地在充分汲取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彻底改变了过去退耕还林“一柠到底”或者是纯山杏、沙棘等灌木林的做法,走出了一条“着力培养后续产业”的路子,前山凉城、兴和、丰镇等地区重点规划经济林发展,后山地区的化德县把发展种苗作为生态建设的切入点,在退耕地内缩小株行距进行育苗,3-5年后间苗出售,贮富于林;并且允许退耕户在退耕地间作豆类等矮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短养长,保证退耕户当年不减收,以后发展能增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实施工程治理进行生态修复。凉城启动岱海环湖造林绿化工程,在北岸退耕还林1.5万亩,东岸、南岸建造森林公园及绿化带1.1万亩,西岸营造生态林0.4万亩。工程的实施一方面为岱海旅游区打造美丽环境,在增加人民生态福祉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更优的生态产品;另一方面减少农作物耗水,也为岱海节水还湿提供了条件。

三是土地流转将荒山变成“银山”。卓资县卓资镇五星行政村、梨花镇东壕赖行政村以前个户种植规模小、数量少,难见效益。如今自发将8500多亩的宜林荒山荒地集中起来对外发包给造林大户、家庭林场等社会造林力量种植针叶树、大黄杏等,土地承包收益70多万元,全部发放到村民手中,户均收入2万多元。

四是规模经营带动农牧民致富。造林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有偿承包林地搞绿化,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察右前旗玫瑰营镇段喜军承包老乡耕地成立股份制专业合作社,以100元/亩的价格租赁了4000亩旱地种植玫瑰、黄芪等药材林,在去年完成1500亩的基础上,今年又种植了1200亩玫瑰和黄芪等药材,不愿种地的村民可一边务工,一边拿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