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限塑令”实施6年多 非降解塑料袋仍在大行其道

19.01.2015  13:08

  “买菜都给塑料袋啊,除了超市要收费,其它地方的塑料袋都和以前的一样,没什么区别。”距离2008年,实行“限塑令”已经6年有余,曾经一度被热炒的“限塑令”却并未换来劣质塑料袋的退市。1月13日,针对“限塑令”目前的情况,记者进行了采访。

  小摊点随意使用塑料袋

  “小摊点、小吃店用塑料袋装鸡蛋灌饼、麻辣烫、炒菜等高温食物的情况经常能碰到,对一次性塑料袋好像也没有监管。”采访中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

  记者在对食品市场的走访中看到,用塑料袋套着碗盛食品、摊主将刚烤熟的肉串、炸串用塑料袋一包,便交给顾客等现象随处可见。有市民表示对用塑料袋装高温食品在安全上有些担忧。

  “每天光买菜装回来的塑料袋就有七八个,大一点的,我都用来当垃圾袋了,小一点的扔了。”1月13日,在青山区“五二”早市上,市民刘大爷说。记者看到,市场上,无论买两根黄花、几根葱还是其它蔬菜,经营户都会用塑料袋包装。

  记者观察发现,目前市场流通的塑料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质地较厚,有颜色的,普遍用于装水产、肉类食品。大量的塑料袋堆放着一起,走近后可以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而另一种是质地较软的白色或乳白色的,一般会用作装蔬菜及水果等,因塑料袋较薄,一般商家都会套装两个以上。

  “‘限塑令’几乎成一纸空文,现在菜市场用的基本都是不可降解的。”有市民说。

  没有具体细则监管应从源头控制

  记者了解到,2008年6月1日,国家“限塑令”实施,包头也曾掀起了一场“限塑”的热潮。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当时她特意用家里的旧衣服缝制了一个布袋,每天买菜用,但后来免费塑料袋又逐渐出现了。

  采访中,无论是市场管理部门还是行政监管部门,都坦言,在“限塑”的操作中困难重重。

  富强市场一位负责人坦言,起初确实要求商户们使用环保袋,不允许销售不可降解塑料袋的小商贩进入市场,还曾大力整治过一段时间。但执行了不到1年,一些摊主看着监管不严又开始购买低价塑料袋了。之后,便不了了之。但商户们却表示:“市民习惯索要免费塑料袋,买便宜的,一天能省下五六元到十元。”

  虽然“限塑令”中涉及的部门很多,但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由工商部门管理。对此,记者联系到了包头市工商局市场科张科长。他介绍,包头一直在执行“限塑令”,目前大型超市和商场都执行的很好,主要是菜市场、便利店和零散摊位执行不到位。由于没有相关的配套细则出台,没有处理和处罚办法,对于违规商户特别是零散摊主的治理存在难度,仅限于看到后进行没收处理。而且消费者买菜习惯、卫生和环保意识不强,也是‘限塑’受阻的原因之一。张科长认为,“限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源头制止劣质塑料袋的生产和流通,要想彻底解决劣质塑料袋被大量使用、丢弃的现状,还需要多部门齐抓共管。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