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内蒙古就业工作纵览:服务的暖意还在升温

21.01.2015  13:04

  原标题:服务的暖意还在升温——2014年度内蒙古就业工作纵览(下)

  现代经济学认为,在一定经济结构下,只有提高经济增速,才能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然而,内蒙古破例了!

  2014年,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在“增速下行趋缓”的经济形势下,紧紧围绕“8337”发展思路,全面推动“创业就业工程”,认真落实“促进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并动用全社会的力量,用重大项目和产业拉动就业;用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引导有创业意愿和有创业能力的劳动者积极创业;给高校毕业生腾挪见习、就业的空间;充分挖掘各种公共资源、社会资源,开发岗位,努力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平台,出政策,强措施,增底气,解困惑,内引外联,连帮带补,千方百计促进全民就业。

  这一年,内蒙古自治区城镇新增就业27.2万人,分别完成人社部23万人和自治区25万人目标任务的118%、108%。失业人员再就业6.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24%。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9%,低于年初目标任务0.45个百分点。全区通过各种就业渠道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15%。经申报认定的零就业家庭有990户,帮助990户中的1099人实现了就业。并实现了10个工作日确保就业的承诺。全区城镇技能培训14.5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1%,其中,培训后实现就业人数13.1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9%。农牧民转移技能培训14.2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9%。全区创业培训5.5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0%。培训后成功创业4.7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7%;创业带动就业17.4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3%。全区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9.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27%。全区农牧民转移就业256.6万人,其中稳定转移6个月以上210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7%、105%。失业保险参保236.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4%;失业保险费征缴26.1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45%;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有4.78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就业了,才能有充裕的收入,才能实现房、车、旅游、文体娱乐等其他梦想,才能拉动内需,才能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发展!

  1月14日,我报刊发了《201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就业工作纵览(上)》,各有侧重地列举了我区西部7盟市促进创业就业工作的思路、方法以及成果。今天,我们沿着调研队伍的脚印,继续向东挺进……

   赤峰市:围绕重点项目多渠道吸纳就业

  2014年,赤峰市把扩大就业与“五大基地”建设和“五个一”工程、“双千双百”工程紧密衔接,充分发挥创业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在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时,就把就业问题通盘考虑了进去。

  先是借助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建设契机,重点扶持了一批具有创业就业发展潜力和带动作用的企业项目。如元宝山区,依托“一区四园”(即1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开发实验区,4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吸纳了4000多劳动力。二是是把非公有制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为承载城乡就业的主渠道。积极落实创业贴息贷款,实施劳动技能和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对于中小企业实施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扶政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截至2014年底,赤峰市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17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6%以内。

   通辽市:将技能培训对象由社会转向院校

  2014年,通辽市深化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改革,将培训主体由民办机构向职业院校转变。通过校企交流与合作,将通辽职业学院、艺术职业学院、通辽公共实训基地及各旗县市区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作为培训主渠道;并将培训对象由社会群体转向在校的高职院校学生。

  享受培训补贴的范围进一步扩大。2014年,通辽市政府出资700万元培训资金用于补贴在校大学生和企业在岗职工的素质提升培训上。培训管理突出就业导向,由注重过程监管向注重鉴定结果转变。还建立了“职业学院、艺术职业学院、公共实训基地与大型综合性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的“3+1”职业培训与就业市场对接模式。参与培训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均可获得三证,即毕业证、职业技能等级证、创业培训合格证。有效地提高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培训补贴由平均发放向根据工种及鉴定级别给予差异化补贴转变。差异化补贴实施以后,由原来的平均800元提高到现在的1300-2100元不等。

  创业与职业技能培训成效显著。2014年,通辽市全年开展创业培训4420人,完成自治区4000人任务的111%;发放小额创业担保贷款22249万元,直接扶持创业4384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675人,完成自治区10000人任务的107%。

   乌兰察布市:打造劳务名牌引导就业

  乌兰察布市是个工、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存有77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人要去哪里”、“都能干什么”、“怎样才挣钱”是当地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长期深思的难题。

  2014年,该市确立了“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劳务品牌”的工作思路。并按照“一地一品”、“一县一业”的目标,将“乌兰美”当做参照物,对成千上万的劳务大军进行“量”与“质”的改造。

  “乌兰美”是一个劳务品牌,是一家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就业服务、劳务输出于一体的公益性集团化模式的家政服务公司。

  近两年,乌兰察布市依托“乌兰美”培养出了大批懂医、懂药、懂营养、能急救、会膳食、深受市场喜爱的护工、月嫂以及专门行走于高堂寓所的智能化家政服务人才,解决了大批“4050”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难题。

  2014年,乌兰察布市在“乌兰美”成功模式的引领下,依托院校搞培训,依托公司促就业,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动员和吸引技能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社会资本,打造出了四子王旗民族皮雕品牌、丰镇市月饼生产加工品牌、集宁区皮革制作品牌、凉城县木工家装品牌、化德县服装加工等多个劳务品牌。而且依托这些劳务品牌的力量,1至11月,该市成功转移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35.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7.9亿元。

   呼伦贝尔市:以创业园为载体 构建就业大格局

  呼伦贝尔市是国家重要的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农牧业、新型能源、口岸贸易发展基地,具备良好的创业环境。

  2014年年初,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决定:充分利用并激活“城市休克场地”,改建“呼伦贝尔市创业园”,以创业园为重要载体和平台,深入推动创业就业工程。创业园总规划面积22000平方米,分两期建设完成,一期建设包括公共服务、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管理服务、后勤服务六个功能区,其中,创业孵化区由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器、创业加速器组成。

  该创业园分三批入驻创业企业154家。主要集中在旅游、农牧、服务、科技、信息、新能源六大产业。其中入驻创业苗圃108家,创业孵化器34家,创业加速器12家。按企业计划书统计,入驻企业年产值可达7400万元。

  在有序、规范、高效运行的基础上,呼伦贝尔市创业园又充分发挥“1+N”模式效应,引领和带动各旗市区分别建设了各具特色的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并辐射到乡镇(苏木)。

  各类产业集群发展,就业创业的大格局浑然形成。截至2014年底,呼伦贝尔全市共建成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84个,入驻企业有3016户,带动就业合计3万余人,年产值约计15亿元。

   乌海市:坚持公共就业服务与劳动保障监督相统筹

  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城镇化率达到96%。2014年,为了促进当地城镇居民充分就业,乌海市就业服务管理机构主推了4项工作。

  一是推进服务规范化和制度化。2014年,乌海市制定了《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以促进就业服务便捷化、规范化。对3大类13项工作重新进行梳理、规范,重点对办事大厅业务经办流程进行简化,缩短办事时限,精简申报材料,全部调整为即办事项,办理时间缩短5—20天,实现了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

  二是推进服务信息化。设置了网上求职超市、人才E站、智能手机求职客户端、自助服务终端等现代化求职招聘区,实现网络服务与现场招聘互动,逐步形成多渠道、广覆盖、全空间的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就业服务信息网,开通微信、手机报发挥新兴媒体作用。推行就业服务实名制,率先实现“三个全覆盖”,数据质量自治区评比居首位。实施公共就业能力建设“万人培训项目”,对238名街道(镇)和社区劳动保障事务所(站)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

  三是推进服务组织一体化。强化与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协同推进失业保险扩面和动态监测、实名制管理、空岗信息报告等业务,同步提供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提出了企业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的对比分析。

  四是推进失业保险稳就业措施。开发地税征缴数据与用友财务软件接口程序,改变手工记账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失业保险申领流程,解决了在社平工资未公布前新增失业人员手工发放的问题,缩短了企业办理时限,杜绝重新就业和退休人员继续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现象,维护了失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2014年,乌海市累计为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1294万元,发放率达到100%。

   兴安盟:实施组合政策 援助“零就业家庭”

  为确保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一个不漏地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兴安盟就业局采取了街道保障所受理和走访调查机制,详细记录就业困难人员的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技能、就业愿望以及就业困难的原因。还实施动态管理,针对困难人员的不同困难程度、不同致困原因、不同帮扶需求等进行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方案。

  在援助方式上,该盟就业局还采取“一户一策”分类帮扶的方式,“一对一”、“面对面”有针对性地为援助对象提供“送政策、送岗位、送指导、送培训、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就业服务。特别是还建立了少数民族就业困难人员安置长效机制。

  另外,兴安盟还积极扩宽就业渠道,采取政府出资购买公益岗位,对特别困难的援助对象实行托底安置;或开展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困难群体拥有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竞争力,以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

  关于“零就业家庭”成员到公益性岗位工作的制度,兴安盟也做了别样的安排:即只要适应岗位不限工作期限;公益性岗位就业工资待遇,按同类岗位高出10%的比例执行;“三险补贴”比例由现在的50%比例提高到70%,享受“三险补贴”期限由3年延至5年;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垫缴”办法,对实现灵活就业的,本人只需缴纳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个人承担部分,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险补贴部分由当地就业部门从就业资金中垫缴。缩短申请认定期限,对申报的零就业家庭实行实名制登记,录入“自治区劳动就业核心业务系统”。此举为自治区就业服务系统首开先河。

  截至2014年12月末,兴安盟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6028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091人;城镇累计认定零就业家庭2628户、安置就业2694人。

   满洲里:15分钟就业服务圈显现

  2014年,满洲里市被确认为内蒙古自治区公共招聘服务网试点地区。

  为此,该市根据标准化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要求,按照“服务向下延伸,数据向上集中”的思路,科学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将就业服务由常规化向专业化、个性化、精细化方向转变。

  11个劳动保障所广泛采集的各类用工信息,不断为全市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发送;“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就业援助月”等一系列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不阶段展开;大就业信息数据库逐渐拓宽,就业服务标准化示范平台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基本显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网的包含就业服务所有业务的集中式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建成运行,整个满洲里市实现了就业信息数据全线共享的局面。

  2014年12月底,满洲里市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17人,完成自治区任务(600人)的252.8%;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3535人,完成自治区任务(900人)的392.8%。全市39个社区中,有33个社区已经达到自治区级充分就业社区标准。(记者 刘浩 通讯员 杨硕荣)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