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2011—2015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综述

28.01.2016  10:10

  铜铅锌钼矿区勘探现场。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勘查出页岩气。

转探机台。

区域重力调查野外工作。

  地矿专家共同分析研究矿样。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第五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紧紧围绕“五大基地”建设,创新机制,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取得丰硕成果:全区基础地质工作、重要矿产勘查、非常规能源矿产调查评价与勘查、老矿山找矿、地质科技攻关及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实现了重大突破。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得到自治区政府领导的肯定,并作出批示,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希望国土资源部门继续创新找矿机制,加大社会资本投入,争取再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5年来新增资源储量与规划目标显示,内蒙古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丰硕,经济社会效益凸显。

  按照“加强基础、整装勘查、重点突破、强化管理”的工作思路,坚持创新驱动,营造良好环境,多途径激发市场活力,积极探索实践新常态下地质找矿新路径。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使内蒙古自治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得到全面提升,铀、煤炭、铜等8个重要矿种新增资源储量大幅增长,石墨等战略性新兴矿种取得重大新突破。

  强化找矿突破机制和制度保障。按照《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总体部署,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主席办公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成立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指挥部,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2011—2020)》,提出了“加强基础、整装勘查、重点突破、强化管理”的工作思路,健全完善了“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地质找矿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资金投入、保障措施等。形成了国土部门全面实施、相关部门统筹联动的工作机制,为扎实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先后制定了地质勘查基金管理、合作勘查管理、地质工作成果奖励办法等十几项制度,明确了整装勘查、合作勘查、质量管理、垫资勘查、市场出让等政策措施,使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科学部署和规范完善的制度下积极推进。

  加强基础地质与综合研究工作。一是积极开展部省对接合作。内蒙古国土资源厅与中国地调局所属沈阳、天津和西安地调中心进行对接,签署部省合作框架协议,统筹各级财政资金,建立了国家、自治区基金、盟市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统一部署机制;组织编制了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评价和水工环调查工作部署方案等。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利用本级财政资金每年不低于3亿元投入基础地质工作。二是发挥整装勘查区综合研究项目的引领作用,加强已有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解译综合成果集成,开展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研究、重要矿种成矿规律、找矿方向和勘查选区研究,确定异常查证区域,开展找矿信息和数据集成研究。三是示范引进中铝力拓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及综合找矿方法组合在草原覆盖区开展找铜工作。

  着力构建地质勘查多元化投资格局。进一步加大探矿权市场投放力度,广泛吸引各类勘查主体、调动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地质勘查。一是快速推动内蒙古地质勘查基金结题项目市场出让步伐,将自治区地勘基金已结题的187个项目向市场出让,从已结题的自治区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项目中优选了400个区块进行市场出让。二是积极搭建多元化地质勘查投资平台,鼓励引导商业资本进入地质勘查领域,实现了公益性地质找矿与商业性地质找矿的有效衔接。2011—2015年内蒙古地质勘查投入资金累计499.66亿元,其中油气勘查投入250亿元,非油气勘查投入249.66亿元。在非油气勘查投入中,中央财政投入28.67亿元,占11.53%;地方财政投入52.8亿元,占20.83%;拉动社会资金投入168.19亿元,占67.64%,全区地质勘查多元化投资格局基本形成。三是充分调动地方开展地质找矿。阿拉善盟安排9000万元在全区率先开展108幅1:5万矿产远景调查,乌兰察布市、通辽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利用本级财政资金相继开展非煤固体矿产勘查工作,效果显著。四是开展煤炭垫资勘查。鼓励企业开展煤炭垫资勘查,累计垫资勘查4.25亿元,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五是积极推动地质找矿“走出去”。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独立登记探矿权15宗,合作勘查开发项目90多个。按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自治区“向北开放”工作思路,建立地质勘查和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开展对俄蒙地质找矿工作,近期将对蒙开展1:5万矿调,实现资源保障多元化。

  大力推进整装勘查合作勘查。一是围绕大兴安岭成矿带、北山成矿带等成矿优越区域开展整装勘查,完成了13片整装勘查区的优选上报批复,使内蒙古整装勘查区位列全国第一。二是围绕浅覆盖区和深部外围开展集中勘查。选定面积适中,具有自治区紧缺矿种,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区域开展集中勘查。引进中铝力拓在锡林郭勒盟东乌旗乌泰乌拉一带,开展浅覆盖区寻找世界级铜矿工作。目前进展良好,不仅为化解勘查社区矛盾提供了经验,也交流了找矿新技术;优选中煤地质总局在大兴安岭中段整装勘查区和巴彦淖尔地区4片集中勘查区开展整装勘查工作,利用中煤地质总局的技术、管理、资金、理念等找矿优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截至目前,筛选3批共8片成矿有利地段,确定为自治区集中勘查区,遵循“三优先”的原则,采取市场方式出让给符合条件的大企业,开展集中勘查,在整装勘查区和集中勘查区通过市场集中连片出让、优选矿业权人和勘查主体,创建地质找矿突破的“内蒙古新模式”的做法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肯定。

  加强整装勘查区技术指导。内蒙古国土资源厅组织骨干技术人员和专家队伍,成立了整装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开展了找矿战略行动技术支撑工作。与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和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组成部省联合工作组,对全区整装勘查区进行跟踪和技术指导,邀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特聘院士、首席专家及国土资源特聘找矿战略行动专家进驻各整装勘查区以及各矿区进行指导,研究整装勘查实施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推动产学研结合,提高找矿效果。

  强化勘查质量监管。一是成立地质勘查质量领导小组,把地质勘查质量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内蒙古国土资源厅专门由一位厅领导主抓勘查质量。对地质勘查质量存在问题的70家地勘单位进行了整改约谈。二是完善配套制度,从严规范管理。先后出台了地质勘查基金项目作业指导书、项目样品实验测试管理办法、项目专家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有关加强地质勘查质量管理的文件,明确了质量监管的目标任务、监管责任和具体流程及工作时限。三是全面实行合同制管理。与自治区地矿、有色、煤田三大地勘单位及项目承担单位以及地勘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分别签订了质量监管合同书、专家聘用合同书,进一步明确项目承担单位、监管单位及评审专家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四是强化施工监管。通过“检查、抽查、督查”“回头看”“黑名单”“通报”“约谈”等系列组合措施,实现从立项、设计、野外施工到成果报告的全覆盖检查,实行“质量、进度、资金”一票否决制。

  同时,引入第三方质量监管体系及机构,加大对勘查项目的审计巡查力度;建立项目管理专家库,实行地质勘查质量终身负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