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脱贫攻坚“加速度”——精准扶贫5年来内蒙古脱贫攻坚综述

06.11.2018  15:11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高位推动,聚起上下同欲攻坚力

一个时代目标已经确立,一份历史答卷正在书写。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牢记总书记嘱托,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脱贫攻坚放在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统揽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推进落实,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向贫困发起全面总攻,奏响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壮歌。精准扶贫5年来,内蒙古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157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7.8万人,31个国贫旗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艰苦奋斗的结果。回望来时路,内蒙古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脱贫成绩让人暖心、令人鼓舞。一切伟大的事业都要在继往开来中前进。而今,全区上下苦干实干,奋起直追,带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心策马扬鞭,开启脱贫攻坚新征程。

科学统筹,顶层设计先行——2015年1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意见,对我区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作出部署;今年出台《内蒙古自治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2018-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三年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住建、教育、卫生、人社、民政、银行等行业部门先后出台了“1+21”配套政策,涵盖了脱贫路径、贫困退出考核等方方面面,特别是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低保兜底等政策,让贫困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组织保障,上下同欲攻坚——我区建立起五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制度,明确自治区负总责、盟市承担主要责任、贫困旗县承担主体责任、乡村两级承担直接责任、行业部门承担帮扶责任,构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今年增设由政府常务副主席牵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16个专项工作推进组,向57个贫困旗县分别派驻由自治区1位厅级干部带队的脱贫攻坚工作总队,36名现任省级领导“一对一”联系31个国贫和5个区贫旗县。

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克难——2013年至2017年,四级财政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88.4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88.88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资金125.25亿元,盟市旗县财政资金74.35亿元;今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2.18亿元,贫困旗县计划整合涉农涉牧资金55.8亿元。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扶贫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旗县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统筹谋划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有效解决项目储备不足、资金闲置等问题,确保扶贫资金充分发挥效益。

紧扣精准,用好靶向施策“绣花针

一条泥泞弯曲小路,翻新为宽阔平展的沥青公路,从田间地头直通省际通道——这是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朝阳镇民乐村迈开脱贫步伐的起点。

曾经,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贴着贫困、落后的标签,交通不便是最重要的原因。如今,路通了,采购蔬菜的卡车直接开进村。村里1.3万亩耕地中一大半都种上了蔬菜,300户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将近2万元。2017年,民乐村被认定为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民乐王”牌大白菜完成商标注册,民乐村迎来发展契机。

贫困的“痛点”在哪儿,扶贫的重点就落到哪里。

我区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条主线,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实行绣花式、滴灌式扶贫,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扣好精准识别“第一粒扣子”,最实摸底全面展开。2018年度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和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在全区范围开展,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退出情况进行了重新核实。全区新识别贫困人口1.39万户、5.38万人,清退不符合条件的5万户、15.7万人,识别返贫的2101户、5124人。推动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初步实现扶贫部门与教育、卫生、医保、公安、工商、住建等部门数据的共享共用。

成非常之事,需行非常之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靶向发力——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牧则牧,把帮助贫困户脱贫与解决区域性贫困统筹推进,把当期脱贫与长期增收统筹结合,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

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对于年年扶贫年年贫、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换个环境谋发展;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我区建立起从幼教到大学的一条龙资助政策和帮扶措施,发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把保护生态和脱贫增收有机结合,实现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健康扶贫,看病不愁。全面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大病救治比例达到96.4%,签约服务慢病贫困患者30.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覆盖全部贫困人口;

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按照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和动态管理要求,将37.8万贫困人口中符合条件的16.4万人纳入了农村牧区低保范围,为4.6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代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

尽锐出战,啃下深度贫困“硬骨头

脱贫攻坚越是深入,就越要攻克坚中之坚、化解难中之难。数据显示,我区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攻克深度贫困地区堡垒,是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我区聚焦位于乌兰察布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的15个国贫旗县、258个深度贫困嘎查村、12.9万名贫困人口,集中优势兵力克难攻坚。

自治区出台方案,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2018年至2020年,自治区财政对深度贫困旗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增幅高于其他旗县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各行业部门新增涉农涉牧资金重点向深度贫困旗县投入;农牧业产业扶贫发展基金优先支持深度贫困旗县发展特色产业;企业、社会捐助教育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旗县教育资助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深度贫困地区用地需求;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和边境地区脱贫攻坚工作……

在赤峰市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食用菌园区,贫困户刘芳认领了两个食用菌大棚:“一年产6茬,还了本之后,一个棚最少能剩两万块钱,比种地要强多了。”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贫困户不用投入一分钱,无偿入驻园区,按照企业的技术标准进行种植,出菇以后成本还给企业,剩下的收入全部归贫困户,十三敖包镇食用菌园区已经带动12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兴安盟科右前旗通过建设秸秆颗粒加工“扶贫车间”,从农村留守人员中挖掘人口红利,实现产业发展倒逼技术下乡、资本涌入,使“扶贫车间”逐步成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探索走出一条优环境、壮产业、促脱贫的“三位一体”融合式发展道路。

亮堂堂的新房沿着硬化的道路整齐分布,崭新平整的水泥路蜿蜒入村,造型漂亮的风光互补路灯夹道而立。幸福院、文化室、卫生室、超市等一应俱全,这是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两顷地、七顷地、小西沟等12个自然村整合而成的移民新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村民郝玉成老两口一分钱没花,住进了40多平方米的新家,还能到村子旁边的恒利农业公司打工,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富裕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面对深度贫困地区这块“硬骨头”,我区以更加集中的支持和举措,攻软肋、补短板、强弱项,脱贫攻坚获得突破性进展,脱贫攻坚质效又有新提升。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蓝图绘就,责任压实,活力迸发,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的扶贫成效日渐凸显,内蒙古强大的脱贫力量正在不断汇集,向着全面小康之路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