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筑牢安全稳定屏障

15.05.2015  10:51

  应急管理作为各级政府处理应对各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问题的“防震环”“处置器”和“减压阀”,承担着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的重要职责。我区地域辽阔,东西跨度大,除了沿海地区特有的风暴潮、海啸、台风等海洋性灾害外,其他各类自然灾害都有可能发生。我区又是资源大区,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资源开发利用步伐的加快,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也有所增加。同时,由于我区特殊的自然、气候、生态环境等,新发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仍然较大,人畜(禽)共患病危害比较多。因此,做好新常态下的应急管理工作,对于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区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应急队伍体系初步形成,应急保障能力得到加强,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我区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进展不平衡;有关部门在应急处置协调配合方面不够默契,对安全隐患的排查、分析工作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个别地区和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在预案演练、应急培训、宣传教育方面还没有走上正轨。此外,广大群众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防灾减灾意识、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不强,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花更大的气力去研究解决。

  根据我区实际和当前面临的形势,笔者认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进一步提高全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一是应急管理常态化。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救灾重于防灾,往往是灾后采取的救援措施多,防灾避灾采取的措施少。把应急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就可以大大提高政府对各种灾害的防控能力,进而把因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二是防灾行政一体化。目前,我区的防灾行政管理比较单一,一些专业性的防灾组织和队伍只是为了单纯的某一项灾害而设置,并且往往各自为政,把行政管理与应急管理割裂开来,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形不成整体作战的合力。而一些发达国家在行政管理中包含着对各种灾害的预防、监测和预警,保证在灾害发生后政府能够按照预先的设计组织救援,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三是行政风险分散化。政府不能包打天下和包医百病,主要是制定规则和进行日常的协调管理,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动员起来,形成千斤重担千人挑的局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四是防灾参与社会化。建立完善的全社会参与型机制,有利于应急管理法规制度在各部门、各灾种、各处置阶段之间的衔接,有利于全民应急管理的动员和协作,进而形成全社会各行各业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抓好应急预案建设和实际操作演练。应急预案是对一个地区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设计,是应急管理部门实际操作的行动纲领。从目前情况看,全区已编制的预案中定性的东西多,定量的东西少,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可能会给操作带来很大不便。为此,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专业系统每年都要组织一两次大型的、综合性的或专项的演练,熟悉各项预案的操作规程和运行流程,磨合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协作关系,检验实战能力,完善工作思路,锻炼应急队伍,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抓好各种灾害的排查和评估,做到有备无患。各地区、各部门和单位都要对存在的各类灾害事故隐患进行排查,并对灾害种类、发生程度、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科学评估,以此作为投资建设、政府决策和向社会发布信息的依据。自治区应急管理委员会下属的各专项指挥机构,要督导本系统各种灾害隐患的排查和评估,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基层组织和单位是应急隐患排查监管工作的主体,要逐步建立健全隐患及时发现、定期排查、实时监测、有效整改的动态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

  (四)精心抓好防灾减灾示范区建设。近年来,各盟市、各部门和单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摸索、积累了一些新鲜的经验和做法。比如统一指挥、协同应对的先进经验,坚持预防为主、快速反应的先进经验,宣传普及应急知识、建设和谐校园的先进经验,坚持立足基层、依靠群众的先进经验,应对突发事故和群体性事件关口前移、果断处置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案体系、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的先进经验,等等。对于我区近年来应急管理工作做的比较好的典型,应很好总结并发扬光大。

  (五)认真抓好应急基础数据库和案例库建设,抓好应急资源整合和产业开发。应急管理数据库和案例库,是应急管理最基础的信息,也是开展应急管理的重要抓手,必须投入更大精力抓好这“两库”建设,为应急管理提供警示和借鉴。根据我区应急资源管理分散的现状,要进一步加强对应急资源的统一管理,完善应急物资投放网络,建立健全应急资金保障制度。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需财政负担的经费,保证应急工作的经费需要。同时,要从多方面扶持应急产业和应急产品的开发,本着就地、就近、快捷、实用的原则,大力发展具有我区特色又能满足应急需要的应急产业和应急产品,并纳入整个应急管理建设范围,真正做到平时有能力、战时有保障。

  (六)切实把应急管理的重点下移到基层,抓好应急知识普及教育。基层的应急能力,是全部应急管理的基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立足基层,依靠群众,抓好基层的应急管理工作,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在全区基本建立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和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在公众中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技能,是应急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要提高全民的防灾意识,尤其要从娃娃抓起,让应急知识进家庭、进学校、进书本。如果每一个人的防范和救灾意识都能提高,那么全区应急能力和水平就会明显增强。(田连奎)

[责任编辑 李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