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外国学者建议提高经济学家研究气候变化热忱

03.05.2016  12:15

      中国社会科学报综合外媒报道 近日,多位外国学者提出,为了更好地制定并实施气候政策,学术界需要就气候变化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后果展开更多研究。

 

  《科学》杂志4月15日刊发的由美国多所高校20余位科研人员合著的论文显示,得益于大量且可靠的经费支持,关于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研究已取得了巨大进展。相比之下,围绕气候变化展开的经济和社会维度的研究获得的经费较少,进展也较缓慢。这使得与气候变化方面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不能有效地发挥政策参考价值。为了充分了解气候与经济之间的联系,科研人员建议,气候经济学研究重点应关注以下三个方向:碳的社会成本;特定气候政策的影响;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的气候冲击与政策选择。这三个方向不仅具有很高的政策相关性,且在经费适当的条件下,有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取得较大进步。

 

  碳的社会成本是指在特定的全球碳排放与经济、人口增长轨迹下,现阶段每多排放1吨碳,未来社会福祉将遭受的损失(折算为货币)。美国政府在制定气候法规时已将碳的社会成本作为一项关键指标,但目前碳的社会成本计算方法忽略了一些重要因素。例如,洪水、干旱等低概率高破坏性的极端气候事件会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如何评估气候变化导致的“非市场”损失;适应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减轻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冲击;气候变化对世界不同地区和人口群体的影响,等等。

 

  现在,国际上较流行的气候政策是行业监管和可再生能源补贴,其减排效果可能不如碳定价或碳排放交易机制,但后者遭遇的政治阻力较大。如果对不同气候政策的利弊了解不足,政府减缓气候变化的举措几乎就是盲目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环境经济学家查尔斯·D.科尔斯塔德(Charles D. Kolstad)表示,上述问题对自然科学家和经济学家而言都是难题,但由于经济学领域能获得的经费支持很少,因此,少有经济学家对此进行研究。其实,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本相对较低,额外的经费可以支撑许多社科研究项目。科尔斯塔德鼓励年轻学者探究气候变化经济学领域的课题,并建议政府与科研机构合作,为其提供长期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