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良田就是“藏粮于地”

11.02.2015  12:28

  “随着国内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一些地方存在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流通、过度依靠中央的现象,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有待进一步加强。各地区、各部门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保障民生工作的基本任务,常抓不懈,毫不动摇”。这是前不久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开篇的话。“常抓不懈”、“毫不动摇”都再次告诉我们: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 

  有人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尽管土地和水不能流动,但它们的产品——粮食是可以流动的,我们能从国际市场上“”回粮食安全。但笔者以为,此观点与中国不符。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国际市场只能作为中国确保粮食安全的一种有益补充,否则,一来会遭受国际社会“中国威胁论”的指责,二来无法避免在关键时刻被“卡脖子”。 

  那种认为粮食安全可以靠“”的想法,低估了国际政治的复杂性。粮食、水和能源都直指人的基本生存权,倘若不稳定,有可能会诱发动荡和战争,国际政治版图中的“脆弱带”多半与“贫困带”重合即是证明。西方不少发达国家即使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依然不放松耕地资源安全和粮食生产安全,足见其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清醒认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粮食安全是“”出来的,不能靠“”。 

  那么,如何保证粮食安全生产?除了强化粮食安全意识和责任外,《意见》将“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耕地基础地理,提升产出能力。对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要实行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制度,开展补充耕地土壤改良和培肥”放在了首位。耕地质量和土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无独有偶,此前两个多月,联合国首次将每年12月5日确立为“世界土壤日”,并将2015年确定为“国际土壤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致辞时讲:“土壤是农业之本,也是粮食、饲料、燃料、纤维以及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的医疗产品来源。没有健康的土壤,地球上的生命则不可持续。” 

  “好粮出自好土,好土居于良田。”的确,没有健康的土壤,何来健康的农田,又何谈粮食安全和生命延续?国际国内两个层面都鲜明地指向了同一主题——粮食安全与农田健康,这绝非巧合,而是一种战略共识:粮食安全的源头是健康的土壤,健康土壤有赖生态良田的存在。 

  然而,眼下我国的土壤污染和耕地退化却正严重侵蚀着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东北黑土地出现了“破皮黄”;一些新开垦的耕地因交通不便而农民不愿意种而撂荒;大城市周边的耕地被污染,依然被用来生产粮和菜;由于追求粮食总产,林地、草地、湿地被垦种…… 

  或许有人会问:无污染、养分足、易耕作、光温降水等条件适宜的生态良田还有多少、在哪里?其实,在东北平原,那些建设占用被剥离的黑土层被“安置”到其他地方,就能极大地改善新增耕地质量状况;在宁夏贺兰山麓,那些光照条件佳的土地,解决好灌溉用水调控,就能形成“黄金大米带”;在广西龙州,把细碎化的“帽子田”,进行权属调整、田块并拢,就能成为农业机械驰骋的生态良田…… 

  在现代化农业大生产条件下,这些潜在的和现有的生态良田可以组织更多生产要素来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成为良种、良法、良制互动的基础平台。从这个角度看,建设生态良田,就是“藏粮于地”,才能为支撑粮食作物健康生长提供战略空间。 

内蒙古首例消费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
       晨报融媒记者 王晓玲   本报Nmgcb.Com.Cn
内蒙古公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情况
       晨报融媒记者 温晔峰   本报Nmgc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