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微评⑩】修好“潜功”就是最大的“显功”

19.03.2018  19:42

  大飞机研制从零开始,上万名科技人员奋斗十年,才有了C919一飞冲天;蛟龙号团队潜心深海,无数次上浮下潜,才创下中国深海探测的世界纪录……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致敬。不仅科研如此,一个地区发展迅速、一项工作成效明显,在成绩背后都会有长期打下的“底子”、默默无闻的“潜功”。

  “显功”易见,“潜功”难得。“潜功”意味着不那么引人注目,不能够立竿见影,但“潜功”又往往是至关重要、决定未来的关键一笔:不在规划草图上精心打磨,哪来现代化的城市品质?不在成果转化机制上引入活水,怎会有创业创新的活力迸发?不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壮士断腕,又何谈今后发展的质量效益?一个地方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三年五载的事,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一批接着一批干、一任接着一任拼,尤其需要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默默用力。

  做“潜功”急不得,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耐心,要靠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耐力,切不可一项工作刚开始就急于出成果、出经验。做“潜功”更等不得,“功成不必在我”,绝不等于消极怠惰,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确实能让老百姓得实惠的事,如果眼前就能做,何必等到他日才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潜心做事的干部,群众一定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牢记总书记的要求,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久久为功、苦干实干,我们必将干出赢得群众好口碑的业绩,为自治区发展积蓄前行力量。(安华祎)

[责任编辑 张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