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考察这一年】牧野田畴现代风

28.01.2015  10:42

  2014年1月27日,注定成为载入锡林郭勒大草原史册的日子。对于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的牧民而言,这一天,也因为习总书记的到来而变得不同凡响。

  牧民苏格尔只要一看见习总书记进过的蒙古包,他和老母亲玛吉格的心情就激动不已,习总书记离开他家时说的那一句蒙语“巴雅尔太(再见)”,更是让母子俩记忆犹新。

  “这一年嘎查的变化太大了,盼着习总书记再来看看牧民生活的变化,再来喝一碗咱们的奶茶,那该有多好! ”82岁的玛吉格老人满怀憧憬。

  牧民赵玉林虽然未能像玛吉格一样,与习总书记坐在蒙古包里拉家常,可是他却在2014年收获了一份踏踏实实的温暖大礼包:家里打了井,不用再去几公里之外去拉水;通了常电,不再使用间断性供电的风力发电,女儿“双11”上网抢购,只花了5000多元就把老伴儿朝思暮想的双开门冰箱和冰柜一骨脑儿买了回来。

  老伴儿白相瑞逢人就说,习总书记到咱们嘎查考察,牧民的福气就到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儿,变成了现实。

  一年前,习总书记深入内蒙古林场、牧场、企业、牧户、社区调研考察。对于农村牧区的发展,习总书记寄予殷切希望:要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

  倏忽一年光阴,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一年来,内蒙古以什么样的实际行动回应习总书记的嘱托与期望?

  循着宝力根苏木牧民的幸福轨迹,重走习总书记内蒙古考察之路,来自于农村牧区广袤大地上的精彩跃变,令人目不暇接,那些生动而又真实的故事已然清晰地写在全区农牧业工作这份答卷中——

    北疆崛起大粮仓

  550.6亿斤,一个令人自豪的数字。它标志着我区粮食产量已经连续3年稳定在500亿斤之上。

  这样的好收成还意味着,内蒙古可以毫无悬念地稳居全国粮食总产第10位。

  “粮食是头等大事,也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不能掉以轻心。”抓好粮食生产一直是全区农牧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正是因为这必须坚守的底线,各级各地农业部门对每一寸粮田的殚精竭虑和对每一粒粮食的锱铢必争,几乎贯穿于内蒙古全年粮食生产每一个环节。

  在2013年粮食产量突破550亿斤的高基点上,2014年,我区实现了奇迹般的“十一连丰”:粮食产量高位爬坡,达到550.6亿斤。

  一份近乎完美的增产成绩单。

  “去年,习总书记特别指出,粮食生产,越是形势好,越大意不得。这个嘱托我们一刻也不敢忘记。”回忆起习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讲话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神色凝重。

  2014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在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农畜产品价格疲软,部分地区旱灾较重的严峻形势下,2014年,我区粮食生产起点高、难度大,在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中西部旱作地区还遭遇了比较严重的伏旱和秋吊。专家认为,粮食总产能稳定到550亿斤,实属不易。

  专家分析,能在“十连丰”的高起点上取得“十一连丰”,主要缘于惠农政策的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科技的有力支撑,更关键的是,各地“重农抓粮”的信号强烈,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从而实现粮食生产的历史性突破。

  在习总书记考察内蒙古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粮食生产的精准把脉:内蒙古粮食生产还大有潜力可挖,单产和科技贡献率还有很大提高空间。

  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张志栋在他的调研报告中指出,如果我区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0个百分点,至少可以增产粮食30至40亿斤,这就意味着,我区农业生产仍有200亿斤粮食增产的潜力。

  呼伦贝尔市莫旗西瓦尔图镇长新村村民于长德主动带头深挖土地潜力,领着村民们种出了梦寐以求的“吨粮田”,亩均增产350斤,一亩地至少增收260元。

  据统计,2014年,全区1300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共增产粮食18.6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