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示范当国务院第一新闻发言人

17.03.2016  10:57

 

内容提要 当部门第一新闻发言人――总理不只是这么要求部长们,而首先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这一场记者见面会,就让舆论和公众看到了,总理自己首先当“国务院的第一新闻发言人”,坦诚回应公众的关切。对 17个问题的回答,体现了总理一贯的STYLE ,干脆直接(时间有限,就单刀直入吧),数据信手拈来,佳句脱口而出,直面问题,不避尖锐,回应焦点,传递信心,有态度有温度,既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大国总理的民生情怀和深刻洞见,也看到了这个“国务院第一新闻发言人”身上的媒介素养。 时间太短,想提问的记者太多。时间一再延长,当总理将挤出来的最后一个机会给了农民日报记者时,工人日报记者高喊“也给工人一个机会”。总理显然听到了,所以在简要回答完农产品价格问题后,笑着说了一句:我们会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也会高度重视如何保护工人合法权益的问题。因为大家来自诸多方面,实在是没有时间一一回答了,顾此就会失彼。 是啊。我们青年报也没有得到提问机会啊,总理明年能不能给广大年轻人一个机会。 总理一直在敦促部长们当部门第一新闻发言人,在回答央广记者所提的政务公开问题时,他也提到了他对部长们的要求:可不能记者一发问你就拱拱手一走了之,要把嘴巴张开,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  我在此前的评论《总理敦促部长们当第一新闻发言人》中详细评论了今年两会的这个大亮点,并引发热议。 当部门第一新闻发言人――总理不只是这么要求部长,而首先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这一场记者见面会,就让舆论和公众看到了,总理自己首先当“国务院的第一新闻发言人”,坦诚回应公众的关切。对17个问题的回答,体现了总理一贯的STYLE,干脆直接(时间有限,就单刀直入吧),数据信手拈来,佳句脱口而出,直面问题,不避尖锐,回应焦点,传递信心,有态度有温度,既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大国总理的民生情怀和深刻洞见,也看到了这个“国务院第一新闻发言人”身上的媒介素养。 总理在很多问题的回答都值得新闻发言人借鉴,这场记者见面会堪称一堂生动的发布技巧培训课,给部长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一 巧妙的起承转合 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就是一篇小文章,有清晰的起承转合,才能向受众清晰地传递信息。比如对第一个问题的处理,起承转合的逻辑就非常清晰。路透社记者问到了金融和股市问题。李克强回答:请你问第一个问题,你就把股市汇市等金融市场问题当“当头炮”,不过也可以理解。因为许多金融问题的表现往往早于经济问题的发生。 这就起承得很巧妙,很好地通过一语双关的“当头炮”说法,把问题引到了自己的观点:许多金融问题的表现往往早于经济问题的发生。――很多新闻发言,缺乏这种起承转合,不管记者的提问,只是说自己想说过,缺乏交流感和自然的过渡,记者觉得答非所问,旁观者也觉得很生硬。 二 善用“新闻标题句” 一个熟练的新闻发言人,在发言中要学会站在媒体角度总结、归纳和提炼,说一些媒体可以直接拿去当新闻标题用的语句。这样既能让自己的表达有中心,有效把握发布会,也能起到很好的舆论引导效果――你说的中心意思直接被媒体当标题,避免媒体自我提炼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和观点扭曲。 总理显然了解这一点,他说的很多话,媒体都可以直接拿去做标题。比如“实体经济不发展,是金融最大的风险”、“保护好投资者合法权益,否则要拿你是问”、“困难和希望并存,从底盘和大势看希望大于困难”、“用减权力的痛,来换得群众办事时的爽”等等。  一个发言人能把握现场的表现之一就在于,发言中很多“新闻标题句”被媒体直接引用。 三 幽默调节现场氛围 这场记者见面会,有很多干货,现场氛围也比较活跃――很多都是总理的幽默所带来的。 比如调侃新华社记者今年只说了一个头衔,比如“一石三鸟”的妙解等等。这种幽默,既能拉近官员与记者的距离,让人感受到亲切感,也能化解一些尖锐问题带来的紧张,还能传递解决问题的自信。 当然,幽默也能化解一些尴尬。比如路透社提的“深港通”问题,开始总理可能忘了回答,后来经主持人提醒后补充回答时,总理自黑地调侃了自己的乡音。 四 善用第三方数据 官员坐在新闻发布台上,很容易进入一种自说自话的状态,谈自己做了多少工作,起到了多大的效果,做出了什么样的成绩。成绩当然要说,但怎么去说呢?以什么样的方式说出来才能让人接受呢?一味地自说自话,只会让人觉得是自夸。 总理的处理方式就很好,借用第三方数据来谈政府的工作成绩。比如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关于简政放权问题时,总理说:我曾经明确表示过,本届政府减少审批事项要达到1/3,现在这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了。根据第三方评估,多数企业和群众对这样做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与此同时,确实还存在许多问题,有更高的期待。 你看,总理就没说“根据政府部门评估”,而是说“根据第三方评估”,群众是比较满意的。这样就很有说服力了。 五 善用“过渡句” 可以发现,总理回答每一个记者提问时,基本上都会有一两句“过渡”,经由这个过渡句过渡到自己的想法。比如“我怎么记得去年新华社记者提问不光代表本身,还打了其他头衔,今年只有一个了,你可是问了一个大问题”、“你提的这个问题的确很尖锐,如实告诉你”、“你问问题的时候很严肃,让我略有沉重。”、“谢谢你对国务院常务会议议题的关心。本来你这问题可以由我们的秘书长来回答”、“首先要感谢你们运用网络投票的方式来了解民生的难处,给政府出题”等等。 这种过渡句对于信息传播是很重要的,第一,体现交流感,与记者的交流,我听懂了你的问题,你的问题意思是――而不是不顾记者的提问。第二,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态度,这种回答问题前的“第一态度“很重要。第三,拉近与记者的距离,很多发言人的过渡句基本上是程式化职业化的“谢谢记者的这个提问”,而缺乏有针对性的过渡,而没有人格化的元素。 从现场直播中能看到总理的交流感很强,回答问题时一直会用眼神与提问的记者交流,而不是自说自话。 六 善于以故事说理 总理的一个特点是,善于讲故事。讲故事是最能够让人听得进去的信息传播方式,比如谈放权时,总理就讲了自己的经历:前几天我到一个代表团去参加审议,就有代表说他们要办一个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群众很欢迎,但是这涉及到养老机构准入、医保定点、收费审批等,要跑多个部门,关键是这些部门的标准还不统一,所以让他一头雾水,像你讲的都找不到门了。这本身就束缚了产业的发展,也抑制了群众消费的需求。 回答台湾记者的提问时,总理讲到:我记得去年我到福建考察,曾经开了一个台商座谈会,不少台商对大陆出的经济举措很敏感,很多人都担心对台湾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会不会改变,我们听进去了,回来就发了文件,明确对台湾投资企业已有的优惠政策不得改变,要给定心丸。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们是同胞啊。 娓娓道来的故事,而且是亲身经历,很容易让人感受到情怀,有效激起共情感。(曹林)   (转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