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祭典非遗十年: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文明之光
新华网鄂尔多斯4月27日电(曹桢)27岁的金宝,现在是成吉思汗陵年龄最小的守陵人。守陵时,他身着蒙古族传统服饰,在成吉思汗陵宫里吟诵祭文,守护着长明灯不熄。生活中,他会带着相机,开着车出去摄影,选出自己满意的照片发到朋友圈……
和父辈不一样,金宝这一代守陵人,在传统和现代中自由切换,承担着传承789年的神圣职责,也享受着现代社会赋予的种种乐趣。
2006年,成吉思汗祭典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7岁的金宝继承退休的父亲,成为新一代成吉思汗守陵人。如今,他们都走过了十年,在迅猛发展的大时代里,互相见证着成长,塑造着当下生活的历史力量。
守陵人的改变与坚守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杨勇所说,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是人的传承。789年“圣灯”不熄,正是依靠着成吉思汗守陵人代代相传、日夜不息的守护。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出征途中病逝。在遗体秘葬的同时,遵其遗言,将他的衣冠、帐篷等遗物运到鄂尔多斯高原安葬,并挑选500户忠臣良将专门守陵,这些守陵人,成为蒙古族历史上一个神圣的新的群落——达尔扈特,意为“担负神圣使命者”。从那时起,达尔扈特人点燃祭祀的“圣灯”,到今年已经789年。守陵人最初实为“守灵人”,所守护的成吉思汗衣冠冢,被视为成吉思汗灵魂所在地。随着成吉思汗陵的落成,“守灵人”演变为“守陵人”。
达尔扈特群落诞生后,忽必烈钦定其不耕种、不狩猎、不纳税、不服役。他们毕生吟诵祭文,世代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灵帐。
几世纪以来,达尔扈特人吃穿全靠化募以及祭祀时蒙古人端来的祭品。而如今和金宝一样的守陵人,则是有事业编制的国家工作人员,每月领工资,年老以后退休,再由自己的下一代继承。
金宝就是在父亲退休后“接班”的。那一年,父亲问金宝兄弟三人,谁愿意继承他神圣的职责。17岁的金宝说了“我愿意”,父亲于是将祭祀方式、祭文口传于他,而此后的时间里,金宝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来充实自己。
和父亲相比,金宝的汉语更加流利。不守陵的时候,他喜欢穿便服,喜欢摄影。使用微信后,他常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
在金宝的朋友圈里,还能欣赏“伊金霍洛的初雪”,能理解“为什么爸爸带孩子越久,孩子越优秀”,能学到“蒙古族传统偏方”……
几百年来,守陵人的生活不断变化,但他们一直按照几百年前的祭祀仪式来进行祭祀,这一点,从来都不允许改变。
在保护中活态传承
成吉思汗陵传承的神秘而独特的成吉思汗祭祀,是成吉思汗八白宫祭典、苏勒德祭典和成吉思汗圣物祭典的总称,其保留着13世纪形成的蒙古帝王祭祀仪式,形式独特规模宏大,显示着古老、神秘的传统原始文化特点。依托成吉思汗陵建立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已形成祭祀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草原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分区,成为全国著名文化旅游景区。
非遗十年,在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保护与传承这个命题上,数据是最好的注解。
成陵旅游区2003年10月向游人开放,截至当年年底,接待游客数量为10000人次。2004年,全年接待游客数量为6万人次。2005年,这个数据为15万人次。而从2006年成吉思汗祭典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这十年间,数据每年都被刷新。
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管委会负责介绍,“十二五”期间,成吉思汗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近7亿元。2015年仅国庆黄金周期间,旅游区接待游客就达5.4万人次,是内蒙古接待人次第二多的景区。
支撑这些数据的,是文化本身的魅力以及资本注入所带来的活力。
2001年,鄂尔多斯市东联集团为成陵旅游开发区业主单位。2003年,成陵旅游区向游人开放。十几年间,东联累计投资近10亿元,在“把根留住”的同时探寻更广的 “拓展空间”。
2009年,上海世博会上,一位来自鄂尔多斯的蒙古族祝颂人,用一段祝颂向全世界展示了蒙古族文化的魅力。
十年前,东联集团依托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举办了第一届蒙古族祝颂大赛,很多已沉寂多年的祝颂人,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在世博会上的祝颂人,正是当年比赛的第一名。随后每年举办的祝颂大赛,带领一大批年轻的祝颂人成长。到如今,优秀的祝颂人已遍布鄂尔多斯草原,在婚礼上,在那达慕上,在各种节庆活动上,为人们送去祝福。
2005年,东联集团牵头举办首届成吉思汗旅游文化周。如今,旅游文化周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品牌。
成陵旅游区所属的内蒙古天骄艺术团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先后创作、演出了大型民族舞台剧《一代天骄·永远的成吉思汗》、大型民族歌舞《圣地古韵》等文艺节目。特别是《一代天骄·永远的成吉思汗》,由东联集团投资1000万元打造,用舞台剧的形式更完整地体现了成吉思汗文化的亮点。
为了更好地把握成吉思汗文化核心内涵,加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东联集团还聘请多位研究蒙古文化的专家学者,编撰成吉思汗文化系列丛书,为学术界研究成吉思汗文化和蒙古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杨勇说,让文化的精神内核深入人心,然后让这种精神去指导经济活动,这才是意义所在。
全力打造“天骄圣地”品牌
保护、传承、发展。
此刻回首。
十年间,通过市场化的活态传承,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在文化影响力和经济效应上取得“双赢”,成为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样本。
此刻前望。
下一个十年,如何让流传近千年的文化因子“活”得更好?
按照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管委会的规划,未来几年,将全力打造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保护中心、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鄂尔多斯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和内蒙古西部草原文化旅游中心。
同时,将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全面打响“天骄圣地,伊金霍洛”品牌形象。2016年计划接待游客总数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20%。力争到2020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亿元,较“十二五”末期同比增长33%、100%。
蜚声中外的成吉思汗陵,全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