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我自己——北大博导急赴内蒙古救患儿
原标题: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我自己——北大博导急赴内蒙古救患儿
近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一名2岁男童出现轻微咳嗽,久经治疗不见效。以肺炎收治入院后病情加重,出现呼吸困难,并被下达了病危通知书,随后转入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ICU病房。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要茂盛与患儿的姑姑是中学校友,他得知此事后带着现场检测平台来到内蒙古为患儿做检查。最终确定患儿的病原体,医院得以对症治疗。
目前,孩子已恢复自主呼吸,并从ICU转入普通病房观察。
患儿呼吸困难 家属求助校友
不久前,杭锦后旗奋斗中学的北京校友群发出了一条求助信息。一名校友年仅2岁的小侄子,3月18日在临河当地医院检查出肺炎并住院,但是入院两天后病情没有任何好转,患儿还出现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只能用呼吸机维持生命。
3月20日,医院给患儿下达了病危通知书。这时,奋斗中学校友杨先生正好在呼和浩特办事,他得知此事后,马上为患儿联系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ICU病房。“ICU的床位非常紧张,不过内蒙古附院正好还有一个。我把情况说明之后,医院的人表示会把这张床位留给患儿。”
当天晚上9点半,家人将患儿送到附院住进了ICU病房。
北大博导伸出援手 准备快速检测系统
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要茂盛,也是奋斗中学的校友,他看到求助信息后,想到自己一直在做呼吸系统感染方面的检测,“有条件、也有能力帮助他们,我真为这小孩着急。”3月20日当晚,要茂盛便和自己的学生通电话说了为患儿做检测的事,询问了仪器、试剂的准备情况。
要茂盛担心,内蒙古附院采用的检测方法,可能无法及时筛查出患儿的病原体,从而对症下药。为此,他准备了一台专业分析仪,这台设备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筛查患儿感染的病原体,这样就能对症治疗。要茂盛看了微信群发布的患儿X光照片和检查结果后认为,如此严重的肺炎可能是“嗜肺军团菌”引发的。“这种细菌是1976年在美国的一次退役军人聚会上爆发而得名的,去年在纽约也爆发了一次,死了12个人。”
要茂盛本打算3月21日就启程前往内蒙古,但由于当天还要上课,所以他通过校友杨先生与内蒙古附院及患儿家属沟通了检测事宜。下午1点左右,要茂盛通过短信联系自己的研究生郑元昊,让她把实验室的现场快速检测系统准备好,并告诉她可能要去外地做一次检测。当晚8点,学生小郑告诉要茂盛系统已经装箱,一切准备就绪。
而此时,内蒙古附院和患儿家属一直没有明确答复是否同意他去做检测。“我很着急,当时孩子已经用上呼吸机了,并开到最高强度,患儿随时都有危险。”
等不及家属确认 赶早班机飞呼市
妻子提醒要茂盛,“你不熟悉孩子的病情,万一最后诊断出是传染性疾病,小孩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很麻烦。”听到这里要茂盛也犹豫了。3月22日凌晨,内蒙古附院终于答复将全力配合要茂盛做检测,但依然未得到家属确认。
已经等不及的要茂盛决定直接奔赴内蒙古,“我是有机会为小孩快速诊断病情的,医院不采纳我的诊断结果也没关系,至少我没有给自己留下遗憾。”于是他打电话叫醒已经入睡的学生小郑,急忙订了两张去呼和浩特的机票。
订完机票已将近凌晨1点,妻子、女儿已经入睡,要茂盛没有惊动她们。“我去呼和浩特帮助筛查病原体了。帮助别人也在帮助我自己,我希望能出点儿力,这些正好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我会妥善安排好。”他写下几行简短的留言便离开了家。
检测确认病原体 帮医院对症治疗
3月22日凌晨3点多,要茂盛开车接上学生赶往实验室,将准备就绪的便携式检测系统放入车内,随后直奔首都机场,赶早上6点25分的飞机。
当天上午7时40分许,飞机抵达呼和浩特,要茂盛和小郑急忙赶到内蒙古附院。他们在ICU病房外找到了一处电源插座,就地将电脑、仪器等连接好准备检测。经院方和家属同意后,要茂盛拿到了检测样品——患儿的咽拭子。
他们对咽拭子检测了三遍。第一遍由于没有将其稀释,导致里面含有的杂质太多,检测不出结果。随后将样品稀释后做了第二次检测,要茂盛和学生很快检测出了“嗜肺军团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链球菌”。为了进一步验证,他们又做了第三次检测,结果显示和第二次一模一样。
孩子终于得救 恢复自主呼吸
快速检测系统做一次检测只需40分钟。“对于患儿来说,快速准确的检测可为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做检测时,要茂盛根本来不及看时间,只记得离开医院时已经是下午3点多。直到3月23日凌晨2点,要茂盛才回到北京的家中,此时他已接近40个小时没有合眼了。
附院的医生表示,要茂盛带来的检测仪器帮助他们快速筛查出患儿的病原体,得以针对性地用药。检测后的第二天,孩子的各项生理指标就有所好转,3月25日已趋于正常,孩子也恢复自主呼吸,撤下了呼吸机。目前,患儿转出ICU,进入普通病房观察。
孩子的父亲李先生说,他很感激要茂盛能伸出援手,“还是好心人多,如果没有他们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表示,等儿子出院了一定要去看望恩人,让孩子知道感恩。(张群琛)
[责任编辑 魏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