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乌兰浩特市1615户贫困户喜迁新居实现脱贫

07.04.2018  23:21

4月6日,在乌兰浩特市百旺家苑居民张培武的新家里,吃过早饭的老伴儿李淑珍正在干净整洁的厨房里收拾碗筷;张培武则在客厅忙着烧水、沏茶,再摆上几个小板凳。一会儿,曾经同村的老街坊、现在同小区的左邻右舍就陆续上门,大伙儿喝喝茶、唠唠嗑,一天的生活就此开始。

张培武老两口儿是该市乌兰哈达镇腰乐嘎查的贫困户。自2016年年初被认定为贫困户后,考虑到家里的实际情况,张培武在帮扶干部的建议下选择了政策兜底和易地扶贫搬迁方式。靠着易地搬迁的补助款,老两口没交多少钱,当年就搬进了新家。

搁以前做梦也不相信,70来岁了还能住上楼房。这新家好啊,安全、干净、暖和!”说起新房的好处,张培武笑得合不拢嘴:“原来村里的破石头房住了多少年了,一到冬天四处透风,这罪没少遭,这旧房子拆了,苦日子也跟着结束了。

47平方米房子虽然不大,但家具一应俱全,对于张培武老两口来说,这是他们最温馨幸福的港湾。而随着同村选择易地搬迁的贫困户陆续搬来,原来的老街坊又成了新邻居,大家每天串串门儿,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时,搬出穷窝,重建家园,无疑是贫困户摆脱贫穷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解决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环境及产业发展问题。”乌兰浩特市扶贫办主任杨昌波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乌兰浩特市各类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中的一项重点工作,这一“安居富民”工程,为乌兰浩特市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增收渠道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不止是张培武和他的邻居们。2016年初,乌兰浩特市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24户5127人,通过对贫困人口脱贫方式的调查摸底,现在共有1615户3700人选择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增收。

杨昌波说,乌兰浩特结合本市实际,利用“分散式贫困,集中式安置”方法,探索易地扶贫搬迁七项原则、六个结合、七种增收渠道的“767”模式,在搬迁过程中,采取政府集中提供房源,移民户自愿选购的原则,明确选择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方式的每人给予2万元补贴,非贫困户同步搬迁每人给予1万元补贴。共提供城区库存楼房、小城镇移民楼房、设施农业园区管理房和幸福院4种房源供贫困户自主选择。

除搬迁至城区库存楼房的贫困户可享受与城市低保户同等购房价格外,各镇还按照成本计算出设施农业管理房、小城镇移民楼房等其他房源价格,统一上报至市政府审批,确保房源价格在贫困户可购买能力范围内。同时,将设施农业管理房整修成适宜生活生产的40—60平方米移民房,贫困户选择购买房屋的同时可叠加享受脱贫产业扶持,实现移民增收两不误。”乌兰浩特市扶贫办副主任郑金辉说。

眼下,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哈达那拉嘎查村民韩景贵正在和家人谋划在大棚里种点啥,在他位于葛根庙设施农业园区的新家,一个45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与60平方米新砖房相连。“我想在葡萄苗下面栽植些西红柿,初步算了一下,一年应该能收入2万多块钱。”韩景贵充满期待地说。

温室以每栋7.5万元的预估价卖给贫困户,按照政策贫困户每人除了享受住房补助2万元外,还可同时享受产业补助1.5万元,合计每人补助上线为3.5万元。像韩景贵家两个人就可享受补助7万元,自己只需拿5000块就够了。”哈达那拉嘎查党支部书记王军告诉记者。

为了帮助贫困户尽早脱贫,该镇还为搬进园区的贫困户免费提供葡萄苗和蔬菜苗。葛根庙设施农业园区负责人居日木图说:“我们在每个温室内为贫困户栽植了234棵葡萄苗,苗下可以套作蔬菜,园区的技术人员会定期进行技术指导。另外,每栋温室外的空地里还免费种植了28棵沙果树。

对于搬迁至设施农业园区、舍饲养殖园区的贫困户,贫困户可根据政府提供的‘菜单’自主选择发展产业;对于搬迁至城镇楼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贫困户可根据政府提供的培训科目自主选择适用技术课程参训,学成后在城镇打工;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移民户,可通过出售原有宅基地,以到企业入股分红、出租耕地等形式增加收入,并采取政策兜底的方式,确保脱贫。”郑金辉说。

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如今,乌兰浩特市的特色产业种植、“大棚入股分红”、“入社托养返利”、技能培训进城务工等7种增收渠道,有效保障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