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扶贫”助13万人摘掉“穷帽子”
“十二五”期间,我市着力构建精准扶贫、金融扶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1.7亿元,解决了13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扶贫开发道路。
“去年驻村干部出资帮助我购买了30只伴养鸡,一年下来,卖鸡蛋、肉鸡收入达到了2500多元。今年我准备多养一些,按100只计算,一年收入可达到10000多元,全家脱贫不成问题了。”固阳县小号子村贫困户王全仁逢人便说,这实实在在的扶贫政策真正暖到了他的心坎儿里。
而这也正是我市集中力量帮扶贫困地区的一个生动缩影。
“十二五”期间,我市着力构建精准扶贫、金融扶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1.7亿元,解决了13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扶贫开发道路。
2011—2013年,全市扶贫工作以统筹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和大村庄整合项目为重点,先后在32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覆盖14305户、45836名农牧民,使4428户13777名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攻坚工程以来,扶贫开发与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有机结合,全力推动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两年来,共改造贫困村危房3331户,解决25624名贫困群众安全饮水问题,硬化贫困村街巷188.1公里,实施村村通电工程6149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5350户,实施校舍建设与安全改造项目3个,新建标准化卫生室32个、标准化文化活动室30个、便民连锁超市49个。
按照全市“南菜北薯、乳肉并举”发展战略,我市引导各地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实施产业化项目890余项,总结形成了“放羔代养”“借母还犊”“以羊换房”“借鸡下蛋”等一批发展模式,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了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
金融扶贫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的有力杠杆。“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发放金融扶贫信贷资金6亿元以上,有效缓解了贫困农牧户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难题。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增幅达到15%以上,人均增收近2000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全面实施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工程,推动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50万元,实施科技扶贫项目4个;依托扶贫基金会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捐赠资金物资2820万元,与市扶贫学校合作,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就学资助、就业培训等全方位服务;在贫困地区建设文化广场5个,文化大院和文化活动室6360平方米,成立剪纸和秸秆编织文化工作室2个,有效促进贫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落实“慈善医疗阳光救助工程”价值1.5亿元的医疗设备,为9个旗县区医院、22个乡镇卫生院、32个村卫生室等配备完善相关医疗设备。
社会力量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生力军。各旗县区、苏木乡镇和嘎查村成立扶贫工作团、工作队、工作组;整合帮扶资源,选定31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结对帮扶贫困嘎查村,确定包户干部2800多名,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抓示范的推进格局。
全市还精心选派市、县两级科技干部和大学生村官330名驻村帮扶固阳县、达茂旗、土右旗、石拐区4个重点旗县区的110个贫困嘎查村,指导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和九原区4个非重点贫困区自行安排驻村干部259名,重点帮扶47个贫困嘎查村,实现全市驻村干部全覆盖。
[责任编辑 张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