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扶贫工作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新" "多" "准"

16.11.2015  18:18

   “四到村四到户”工作稳步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成效显著,社会扶贫工作充满活力……

   今年以来,首府坚持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民生工程,建立起扶贫投入资金增长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和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因户施策、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使首府扶贫工作迈上又一个新台阶。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大、资金筹集难、财政支出多等困难的情况下,投入1.5亿元,将全市207个贫困村列入扶持范围并全面启动,每个村连续4年每年投入60万元,4年每个村达到240万元(自治区确定的整村推进村每年投入45万元,市政府每年再投入15万元),用于贫困村产业生产发展。目前规划和年度方案已全部完成,明确了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四到村四到户”贫困村计划实施的项目全部开工,部分实施村项目已完工,207个“四到村四到户”项目村重点围绕食用菌、设施农业、优质牧草、肉羊养殖、肉牛养殖、山林虫草鸡、马铃薯、张杂谷子等几大特色产业实施。

  今年自治区投入呼和浩特市“金融扶贫富民工程”2000万元,其中武川县、清水河县各1000万元。上半年两县共发放“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富农贷”21696万元,覆盖农户3979户。中和农信小额信贷扶贫自开展工作以来,两县共对1691户发放贷款3045.6万元。其中今年1至8月对896户发放贷款2882.6万元。主要扶持了规模种植和养殖等项目。

  在社会扶贫工作方面,今年呼和浩特市继续由38位市级领导联系贫困村,组织全市180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呼有关单位和16家医院、27所学校参与社会扶贫工作。市级领导带头深入扶贫点调研,各部门认真落实帮扶工作,共下派184名工作队员驻村开展扶贫工作,帮助贫困村落实年度帮扶工作,引资金、建项目、抓落实,为贫困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民生工程,从强市富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农民增收作为强市富民的难点和全市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将扶贫开发“四到村四到户”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制定下发了《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机制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目标和扶贫攻坚的方向。从2012年开始,市本级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用于扶贫整村推进,并建立本级财政扶贫投入资金增长保障机制。2012年和2013年共实施了60个整村推进村(每年30个村),每个村投入300万元。 2014年对全市207个贫困村的项目扶持工作全面启动,连续4年每年每村投入60万元。在项目实施中把“四到村四到户”工作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和生态移民项目等相结合,将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力量扶持,形成了“政府投、行业帮、银行贷、社会筹、群众集”的多元扶贫投入机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的要求,呼和浩特市扶贫开发工作力求在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第一书记)、脱贫成效上精准。通过建档立卡,精确识别,准确区别不同类型的贫困特点和致贫原因。坚持分类指导、因人因地施策,通过靶向疗法,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确保2017年前呼和浩特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精准脱贫。

  积极探索和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成为首府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从2012年开始,首府在整村推进上注重机制创新,把扶贫龙头企业引入整村推进,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产业为支撑,由龙头企业带领贫困农民闯市场,解决贫困农民难以解决的市场、技术、销售等生产各个环节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在全市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企业或合作组织的引入,不仅确保了整村推进项目村贫困农民的增产增收,而且实现了贫困农民向产业工人“身份”的转换,得到了收入的多次分配,使贫困农民的利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保证。

  通过精准创新,增强了贫困村的内在活力,目前全市207个贫困村已初步形成了肉牛养殖专业村、肉羊养殖专业村、马铃薯种植专业村、大蒜种植专业村、食用菌种植专业村等“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生产格局。(记者崔小红通讯员曹文娟)

[责任编辑 张睿 ]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