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扶贫情况通报 第21期

04.06.2016  03:54

(2016年第21期)

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革命老区建设)办公室      2016年4月29日

 

编者按: 3月31日至4月1日,全国建档立卡工作现场会在甘肃兰州召开。会议充分肯定并推广了甘肃省建档立卡精准识别“12345”、创建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853”挂图作业、“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等经验。现将甘肃省委、省政府在此次会议上的情况介绍,摘编供参阅。

 

 

 

在全国建档立卡工作现场会上的情况介绍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

 

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思想和视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汪洋副总理的重要讲话和提出的要求,在思想认识上坚持三个“重中之重”,即把全面建成小康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的重中之重,把精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引导全省各级把主要精力聚焦到精准脱贫攻坚上;在载体抓手上实施三大攻坚行动,即从2012年开始,围绕攻坚先后持续开展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1+17”精准扶贫行动,着力解决“谁来扶贫”“扶持什么"和“怎么精准"的问题;在工作保障上构建四大推进体系,即建立健全从省到村各级组织层层落实责任的脱贫攻坚组织领导体系、省市县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资源有机整合的帮扶支持体系、中央和省市县各类扶贫开发政策配套融合的政策保障体系、科学评估脱贫成效的激励约束体系,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实际的脱贫路子。“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减贫535万人,年均减贫107万,是本世纪前10年年均减贫人数的两倍多;2015年底全省贫困人口减少到307万左右,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底的40.5%下降到15%左右,年均降低6个百分点以上;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782元,年均增幅14.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近2个百分点,是甘肃扶贫开发史上减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建档立卡工作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石。甘肃按照习总书记“扶真贫、真扶贫”和“精准扶贫要扶到点上、根上”的要求,坚持把建档立卡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来抓,扭住贫困人口识别、管理、退出等关键环节,研究确定贫困人口识别程序,力求全面掌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建立健全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打造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建档立卡工作链条和运行体系,努力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锁定、动态管理、有进有出,确保脱贫攻坚工程有力有序开展。具体工作中,甘肃突出抓了“四个聚焦、四个着力”:

一、聚焦精准识别,着力实施“12345"贫困人口识别程序

精准识别是脱贫攻坚的第一要件。甘肃在不断探索、逐步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告)的“12345”贫困人口识别程序,力求真正把扶贫对象识别出来。具体的工作流程:一核,即入户核实农户收支状况;二看,即详细查看家庭生产和生活条件;三比,即综合比较农户收入、住房、财产状况;四评议,即在农户申请的基础上形成建档立卡初选名单,依次开展村民小组、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五公示(告),即对评议后的建档立卡名单在本行政村进行第一次公示,无异议报乡镇审核后分别在该行政村和乡镇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公示,无异议报县区复审后在县区和乡镇进行两次公告,最后由农户、村两委、驻村帮扶工作队、乡镇、县区五级确认,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地识别和认定扶贫对象。去年,甘肃严格按照“12345”识别程序,核实完善了2013年底552万、2014年底417万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信息数据,精准识别出了2015年度计划脱贫的26,万户、110万贫困人口。

二、聚焦精准管理,着力创建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

精准管理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甘肃根据人口增减流动

和致贫原因动态变化的实际,积极对接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互联的扶贫信息网络,建立了具备事先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评估功能的精准脱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一是推动贫困识别与帮扶措施精准对接。按照统一的识别标准和数据口径,从去年6月份开始,将全省6220个贫困村、101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的区域分布、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健康状况、教育程度、脱贫需求和帮扶措施等信息全部录入到数据库中。同时,将涉及“1+17”精准扶贫方案的25个省直部门的相关扶持政策设计成数据信息,分为户、村、县三级,录入大数据云平台,并完善贫困群众相应信息,使识别人口精准度与政策配套精准度有机统一。二是推动部门信息与数据平台共享互通。大数据平台搭建了数据共享框架,联通对接行业部门数据库,有利于快捷高效地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如与省卫计委新农合报销平台对接后,贫困户就医时用新农合报销卡就可以自动享受优惠政策,既简化报销流程,也方便资金监管。今年,在完善与审计、公安、工商、住建、财政等行业部门数据库的对接工作后,可以直接通过数据对比,及时发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车辆、财政供养、经商办企业、购买商品房(商铺)等情况。三是推动扶贫措施与脱贫成效相互印证。大数据平台开发了扶贫对象识别、扶贫措施落实、信息数据分析、扶贫成效跟踪、脱贫业绩考核等5个子系统,通过数据分析、跟踪评估,对精准贷款、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卫生扶贫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专项分析,形成精准扶贫全过程、动态化、互证式的管理模式。近期,依托大数据管理平台,甘肃完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分析,进行了各类扶贫措施叠加到户的成效评估。

三、聚焦精准攻坚,着力推进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

实践证明,脱贫攻坚的战术关键在村,战果体现在户。甘肃着眼实现攻坚战术、扶持政策精确聚焦贫困村贫困户,研究出台了《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实施意见》,明确了大数据平台建设“八个准”、村级作战“五张图”、贫困农户“三本账”以及建立健全村级五类工作档案的工作要求,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供了施工图、任务书和时间表,对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平台建设增强了攻坚指导的科学性。把传统台账图册方式和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做到大数据平台建设“八个准”,即对象识别认定准、家庭情况核实准、致贫原因分析准、计划措施制定准、扶贫政策落实准、人均收支核查准、对象进出录入准、台账进度记录准,强化数据收集和建档填写过程中的精准度,同时将数据信息电子化、交互化、云端化,打通地域、行业、层级壁垒,促进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清单"和贫困村贫困户“需求清单”的有效对接,成为精准脱贫数据分析、成效跟踪、业绩考核等方面的综合载体,为各级党委政府统筹谋划、科学决策、推动落实提供了依据。二是村级挂图强化了脱贫攻坚的针对性。考虑到贫困村是大量扶贫政策落地的基层终端,也是脱贫攻坚的基本单元,明确村级要绘制贫困人口分布、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贫困人口进出动态、全村脱贫目标任务、贫困户脱贫目标任务等“五张图”,同时建立健全贫困村五类档案,系统直观地反映贫困状况、脱贫需求、扶持举措、攻坚目标和进展情况,增强了脱贫攻坚的靶向性和针对性。三是农户台账保障了到户扶持的实效性。要求贫困户家家有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工作台账“三本账”,详细记录家庭状况、致贫原因、脱贫举措等基础信息,实时反映帮扶责任落实、帮扶措施推进、农户收入变化等情况,不仅可以动态展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全过程,而且有效强化了帮扶责任人的责任担当,倒逼帮扶政策、扶贫资金、帮扶力量到户到人。

四、聚焦精准退出,着力落实“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

精准退出是脱贫攻坚的成效体现。甘肃着眼实现“真脱贫、脱真贫”,在坚持“12345”贫困人口识别程序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全省建立贫困人口和贫困县退出机制的《实施细则》,明确了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脱贫退出标准,使精准扶贫有了着力重点、精准脱贫有了检验标准。同时,为防止和根除“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现象,制定出台“4342”脱贫验收责任体系《实施办法》,明确了脱贫验收中村级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和贫困户4方,乡级党委书记、乡(镇)长和扶贫工作站站长3方,县级党委书记、县(区)长、扶贫办主任和统计局局长4方,市级党委书记和市(州)长2方,对贫困户识别、退出、返贫真实性负责的签字背书责任,构建起了层层负责的脱贫验收责任体系。

 

(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有关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