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金瓜”助圆内蒙古农民脱贫致富梦
眼下正是中国北方露地香瓜开花结果之时,而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的温室香瓜已进入产销旺季,经济效益比较看好,这种被当地农民亲切称为“扶贫金瓜”的地方特产正逐渐帮助他们共圆脱贫致富梦。
香瓜喜丰收,瓜农乐开怀。记者初夏时节来到位于河套灌区的 巴彦淖尔 市采访时,遇到磴口县隆盛合镇海子沿村农民马生龙正在自己经营的10个温室大棚里忙着采摘、销售香瓜。他说:“现在是温室香瓜集中上市的季节,每斤能卖五六块钱,每栋大棚纯收入肯定能上6000元。”
一走进马生龙的温室大棚,夹带着潮湿和泥土气息的香味扑鼻而来,成垄的瓜秧上结着光溜、鲜嫩的香瓜,刚刚采摘下来的香瓜成堆摆放在垄道内。
据马生龙介绍,当地农民过去种植露地香瓜,集中在七八月份上市,经常出现价低卖难现象。当地政府从2014年起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根据贫困户的种植意愿扶持发展设施香瓜,瓜农们种植效益明显提高。
马生龙说:“我们这儿每亩温室大棚的投资成本是8000元,其中政府扶贫补贴5000元,我们只掏3000元。正常情况下,每户农民都能经营管理七八个大棚,3年下来肯定能脱贫。”
与马生龙一样,五原县胜丰镇新红村农民全玉生最近也是忙并快乐着,今年他家种植的设施香瓜增产增收已成定局。他说:“我种的‘灯笼红’香瓜是当地知名特产,现在销售接近尾声,每天只能采摘三四百斤,根本不够卖。”
记者走进全玉生的温室瓜棚,带着泥土气息的香味扑鼻而来,阳光透过大棚薄膜照射在一人多高的瓜秧上,每苗瓜秧上结着三五个拳头大小的香瓜,刚刚采摘下来的香瓜整齐摆放在纸箱内。全玉生说:“这些摘下来的香瓜早已被老客户预订,现有的香瓜产量满足不了新客户的需求。”
全玉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亩设施“灯笼红”香瓜春季种1茬,能产1000多公斤,4月份上市时最高售价每公斤60元,到了6月份最低售价也能达到每公斤20元,每亩毛收入4万多元,除去各种成本,每亩纯收入达到3万元。
新红村农民任根明一家过去以50亩大田为生,每年纯收入四五万元。现在他家的温室、拱棚、露地香瓜种植面积加起来有8亩多,预计今年纯收入总计达12万元以上,香瓜收入占全家总收入超过七成。他说:“政府不仅给我们新建的高标准温室大棚每亩补贴2万元,还免费安排农业 科技 人员指导、推广应用育苗移栽技术,使得我们农民种植香瓜风险小、收益高。”
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土地肥沃,多年来当地农民一直习惯于发展传统农业。近年来,为发挥扶贫资金引导效应,当地将温室大棚选定为部分乡村的精准扶贫产业,利用专项资金扶持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引导农民转变种植观念、发展设施农业脱贫致富。
新红村农民康永说:“我们种植设施香瓜,每年11月份育苗,次年4月份上市,6月份就能全部卖完,正好避开大田瓜果集中上市的季节,能卖个好价钱。”
为防止香瓜种植业出现“一哄而上,瓜贱伤农”的情况,巴彦淖尔市将香瓜作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设施农产品,推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统一种植模式,统一销售渠道,不断提高香瓜种植效益。
任根明说:“香瓜赛‘金瓜’,给‘金瓜’不如教种瓜。只要政府教会农民脱贫致富的好方法,我们自己就能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