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翁牛特旗持续推进规模治沙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林业厅政府网11月23日讯 多年来,赤峰市翁牛特旗始终高举生态建设大旗,坚持不懈地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2009年以来,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通过调整思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区域和大规模治理,加速了治沙工作的进程。截至目前,翁旗累计完成沙地综合治理578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52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9.5%,项目区植被盖度由治理前的5—15%增加到现在的30—70%。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局面得以控制,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地方经济社会实现了长足发展。
在谋篇布局上寻求新思路。 为从根本上改变脆弱的生态状况,旗委、旗政府成立了防沙治沙工作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重新对全旗的生态资源进行了分析和整合。2009年,在市林业局的帮助下,编制了《科尔沁沙地严重沙化区翁牛特旗综合治理工程规划(2009-2012年)》,根据沙地的分布特点、人为影响、防治重点和开发方向,把沙地划分为“三个治理区”和“三条治理带”,明确了生态建设与保护、土地资源开发、水资源利用和以路治沙“四个战略重点”,规划四年完成治理面积240万亩以上,从而构建了防沙治沙的新格局。2009-2012年,翁旗共完成沙地综合治理274.6万亩,实现了四年治沙规划的完美收官。2013年,又编制了《翁牛特旗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与沙产业开发总体规划》,规划新开通5条穿沙公路,以每年60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防沙治沙,同步开发沙产业,向沙地要效益。2013年以来,全旗共完成沙地综合治理137万亩。
在机制体制上寻求新动力。 近年来,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我们总结出了一套适合翁旗的生态建设机制。在工程投入上,打破传统的投入定势,形成了国家、集体、公司、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整合林业、畜牧、交通、水利等项目资金,捆绑用于防沙治沙;在工程布局上,打破乡村组界限、项目界限,实行统一规划、规模治理、分户受益;在工程实施上,大力推行招投标、合同制、先造后补和股份制造林,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及重点区域绿化工程一律采取招投标,由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在政策保障上,结合国家和自治区禁牧补贴政策,建设120万亩无畜区,期限5年,5年后视沙地植被恢复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保护和利用。
在治理模式上寻求新突破。 本着生态效益优先、突出经济效益的原则,不断完善沙地治理模式,切实把沙地打造为优势资源,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效”共赢。一是实施以路治沙。2009年以来,翁旗先后开通了响道线、图哈线、都拉线、都冷线、苏都线、罕都线、那日线、响浩线等8条穿沙公路,总里程218公里,沿公路两侧完成治理面积170万亩。目前,项目区的生态效益较为明显,经济、社会效益已初步显现,部分项目区内的黄柳、踏郎和白柠条已进行一次平茬复壮,提高了项目区周边农牧民经济收入,达到了永续利用的目的。二是实施以水治沙。为了改善沙地水资源状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相继建设了引西拉沐沦河水入老哈河、新苏莫草原水库、示范牧场墩基、恩格尔、小响水引水入沙等水利工程,累计引水1500万立方米,使周边沙地水位有效提高,促进了林草植被快速恢复和沙产业基地的建设。三是开发沙地产业。根据翁旗资源分布情况和地下水资源状况,我们相继尝试开发了沙地林果、沙地水稻、沙地马铃薯种植、林下种养殖、沙地旅游等产业,创立了沙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并相继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元宝枫、文冠果油料林、山杏经济林、灌木饲料和生物质能源林基地,沙地治理—资源保护培植—适度开发利用—巩固治理成效的良性循环正在逐步形成。
在生态保护上寻求新常态。 翁旗始终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把保护工作放在生态建设的重要位置。为了巩固治沙成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翁牛特旗加强生态保护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实行严格的禁牧政策,除建设120万亩无畜区外,生态建设项目区实行全面禁牧,农区实行全年禁牧,牧区实行季节性休牧。建立了以森林公安、综合执法大队为主的生态保护体系,取得了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