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二维码”莫乱扫 当心变“木马”
原标题:“二维码”莫乱扫当心变“木马”
近日,韩女士在呼和浩特大学城附近等朋友时,随手扫了墙上张贴的化妆品广告单上的二维码,准备回家看好再买,结果却发现手机里安装了多款应用软件,电池电量也快耗尽,预存的手机话费余额已为零,她感到很奇怪。因为换用新的智能手机到现在快半年了,她经常用手机扫描网络、电视、报纸上的二维码,从未遇到这样的情况。第二天韩女士将手机送到维修部才知道,她的手机中病毒了。
淘宝网一家服装店的何女士也告诉记者她的可怕经历。曾有一顾客问她:“你店里有这款毛衣没,麻烦你打开二维码的链接看一下。”她不以为然,扫描了顾客发来的所谓羊毛衫信息的“二维码”,结果发现网页什么内容都没有,很快她支付宝里的9万多块钱就没了。
原来她们都是不经意扫描了带有木马病毒的“二维码”。“这就相当于打开了木马病毒的下载地址,这种病毒被下载后可自行安装潜伏在手机后台中运行,并且不会在桌面上显示任何图标,机主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窃取。有的会被“吸”走话费,有的甚至能让手机中毒瘫痪。”三星售后一位工作人员说。
如今,“二维码”逐步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身份识别、车船票、网络交友、电子购物、名片短信等各个方面都有它的身影,不少人见了“二维码”就习惯用手机扫一扫,加微信好友、浏览优惠信息等,殊不知“二维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与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据了解,“二维码”生成很简单,只要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二维码生成器”这样的软件或在线工具,就可以将一个网址或一段文字生成为“二维码”,成本非常低,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宣传中。其实,二维码本身没有病毒,只是不法分子伺机将病毒程序的网址粘贴到二维码生成器上,复制生成一个携带病毒的“二维码”,并伪装成打折促销、中奖、优惠、热门软件或视频,诱导用户扫描,进行诈骗。
目前,对“二维码”的监管还是空白,制作“二维码”没有任何规定,发布“二维码”也没有任何限制。用户一旦误扫暗藏病毒的“二维码”,轻则经常死机,按键反应迟钝,电池耗电量增加;重则出现恶意发送来的收费短信、消耗上网流量、泄露银行卡密码等隐私信息,信用卡内的资金有可能被神不知鬼不觉地盗走。
“虽然,现在尚未出现太多的‘传毒’‘二维码’,但‘扫一扫’前一定要核实来源,不要见码就扫。尤其是扫描完要求安装手机软件的,不要轻易安装。通常来说,正规网站、报纸、杂志、知名品牌海报上提供的‘二维码’是相对安全的,但在街头、网站、微博上发布的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不要轻易扫描。”“一旦发现异常,建议用户先直接关掉未知的或者异常的应用程序,下载安装可信的第三方的安全防护软件对手机进行彻底的查杀,有针对性地进行清理。卸载不必要的、异常的应用软件,然后去找相关维修部门解决。”国航信息管理部系统软件高级工程师杨以林说。(记者 皇甫秀玲)
[责任编辑 哈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