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鲁古雅猎民在致富路上幸福前行

26.10.2018  11:51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素有“驯鹿之乡”之称,是中国唯一的“使鹿部落”。1965年,党和政府将35户鄂温克猎民迁至敖鲁古雅定居建政,鄂温克猎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定居生活,从原始社会直接步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003年8月,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整体生态移民,搬迁至根河市西郊3.5公里处,民族经济由过去单一的放牧狩猎向多种经营转变,他们放下猎枪,饲养驯鹿和发展旅游。自此,“使鹿部落”掀开了民族发展新篇章。

  “40年前,敖乡仅有几百人,驯鹿不到800头,驯鹿种群退化严重。现在,敖乡人口增至上千人,驯鹿发展到1200头左右。”戴光明乡长说起敖乡40年变化如数家珍。敖乡已有5个猎民部落加入了国际驯鹿养殖者协会,世界第五届驯鹿养殖者大会在敖乡举办,使中国驯鹿事业融入和参与到国际驯鹿事业的合作交流中。

  40年前,驯鹿只是交通工具,而今,驯鹿不仅可以供游人观赏,发展旅游产业,它们全身都是宝,鹿茸、鹿鞭、鹿胎入药,还可发展驯鹿产业,“使鹿文化”手工艺品也给猎民带来丰厚的收入。

  “让更多的猎民成为制作手工艺品的能人,带动更多的猎民走上发家致富的路。”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宋仕华在敖鲁古雅乡开办讷克勒斯艺术坊,教授爱好手工艺的猎民毛皮和手工艺品制作。

  “今年的旅游收入能上百万,比去年还好!”猎民古革军满脸的褶皱挤满了笑容。他家不仅养鹿、卖鹿产品,也开办家庭游。

  “游猎-定居-发展”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发展的三部曲。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猎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敖乡,旅游产品商店林立,猎民家庭游如火如荼。62户猎民中29户发展家庭游、19户开办特产商店,猎民人均纯收入由改革开放之初的79元提高到28000元,有鹿猎民人均收入34000元,增长了几百倍。

  原来世代居住的40多平方米的“撮罗子”,已成为供游人观赏的景观,取而代之的是欧式风格的88平方米的复式小楼,每个家庭都有齐全的现代化设施。生活在风景如画般景区中的鄂温克猎民幸福感倍增,茶余饭后,他们会到广场做做运动,或浏览一下网站,在网店上推销敖乡的特产……

  70多岁的老猎民安道感慨:“我做梦都没想到,猎民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

  近年来,依托独特的使鹿文化和新址的地理优势,敖鲁古雅乡加快培育旅游产业。出版了《使鹿部情韵歌曲集》《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制作了《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广播剧,协助拍摄了《最后的猎人》和《母鹿》等一批反映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生产生活的影视作品,打造了敖鲁古雅风情舞台剧,培育出敖乡文化名片。

  目前,该乡拥有9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满舞、鄂温克民俗文化和桦树皮制作技艺3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阿荣布、德克莎等7位鄂温克族同胞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该乡和4个猎民点被自治区命名为中国使鹿文化之乡和中国狩猎文化基地;2008年,该乡被自治区命名为“桦树皮文化之乡”和“驯鹿文化之乡”。

  40年统筹发展,敖乡面貌日新月异。敖鲁古雅从一个闭塞、落后的民族聚居区,发展成为有4个国字号名头的优秀乡镇。2011年11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年9月,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5年7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2016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如今的敖鲁古雅已经是呼伦贝尔的林海明珠,勤劳智慧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在改革开放的致富路上,幸福前行。(记者李新军 实习生王海涛)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