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教师节:向人生的筑梦者致敬
邹方燕:学生口中的“邹麻麻”
邹方燕,呼市二中语文老师,中教高级教师,工作24年来,一直坚守“爱是最好的教育”原则,被学生亲切地称为“邹麻麻”。所教学生中多人被清华、北大、港大等名校录取。
一位同学告诉记者说:“我想不起来邹老师为我做过什么特别的事,但始终记得老师充满爱意的眼神。”
邹方燕说,许多老师会为在课堂讲清楚的问题,课下还有学生去问而感到很无奈,认为学生课上没有认真听讲。其实,必须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有些学生就是接受慢,这些同学更需要帮助,需要格外的耐心。
因为爱,才会尊重、宽容,邹方燕说,学生是一个个生命个体,有独特的个性和追求。心中有爱,就不会简单粗暴地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也会在处理问题时采取最恰当的方法。
邹方燕有一个学生总是注重自己的头发,不肯剪成标准的寸头,每当学生处来检查就钻到桌下。邹方燕说,他的发型也不怪异,就是长一些,同时他还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于是就尊重他的小需求了。
邹方燕告诉记者,这些年最让她感到骄傲的是,有些毕业20年的学生,还记得她曾给过鼓励,每到教师节都会打电话问候她,每当这时她就感到十分幸福。
曲凌燕:干喜欢的事业是种幸福
在教育岗位上,内蒙古党委机关幼儿园曲凌燕走过了18个春秋,她说,一个人能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度过美好的时光,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幼儿园无小事,事事育人,任教的这些年里,曲凌燕始终如此要求自己。采访中,不少家长说,曲老师总把微笑放在脸上,感谢挂在嘴边,特别有亲和力和责任心。
曲凌燕告诉记者,刚入园的孩子们经常哭闹不止,她就将他们揽入怀中,告诉孩子们她就是“妈妈”。
“和孩子们在一起,我经常笑得前仰后合,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忘却了所有烦恼……”曲凌燕说。
这些年,曲凌燕从老师姐姐变成了老师妈妈,有一天,她还会变成老师奶奶。她说:“到那时,我依然会微笑着给围在我身边可爱的孩子们讲一个个美丽的童话。”
杨敏:职业让她的人生变得不同
朋友曾问杨敏,“做教师真的幸福吗?”杨敏笑笑说:“他们怎么懂得我的快乐呢?”
2007年杨敏分配到了呼市北垣小学,怀揣着一丝激动与忐忑,她迈进了五年级四班的教室,嘈杂的课堂顿时安静下来,看着孩子们的眼睛,杨敏感到了一丝紧张与害羞。
刚一下课一个女孩来到杨敏身边,将一张小纸条塞进她的语文书里,并凑到耳边说:“杨老师回去看哦”。
回到办公室杨敏打开了纸条,上面写着“杨老师你的声音很好听,笑容很温暖,遇到你真好!”
一句“真好!”给了杨敏莫大的鼓励,同时也让杨敏关注起了这个小女孩。杨敏发现,小女孩腿有残疾,走路一摆一摆,而且个子也矮,为此同学们常常拿她开玩笑。
此外,小女孩的妈妈告诉杨敏,小女孩因双胯骨坏死,4岁时做了手术,从此再也长不高,而且还患有苯丙酮尿症。了解到小女孩的情况后,杨敏十分难受,她下决心要给予小女孩最大的关爱。
接下来的日子,杨敏收到越来越多的小纸条。第一次迎接教研员听课后,纸条上写着“看得出杨老师很紧张,不过课讲得真好”;第一次处理学生们打架后,纸条上写着“想不到杨老师竟然没有惩罚他们,同学们都夸你啦”;第一次在班会上推荐小女孩为文艺委员后,纸条上写着“杨老师,谢谢你让同学们接纳、信任我,遇到你真好”……
采访中,杨敏感叹说:“孩子,遇到你真好!”她说,正是这一张张“真好”的小纸条伴着她从稚嫩走向成熟。
“当人梯,用我们的坚韧,让学生踩着我们的肩膀奔向新的征程;当园丁,用我们的勤恳,让科学的百花园永远五彩缤纷;当春蚕,用我们的才能,让知识的绸缎从我们身上延伸;当蜡烛,用我们的忠诚,燃烧自己给孩子们带来希望与光明。我本是一个极平常的人,因为做了教师,我的人生才有了不平常的意义。”杨敏说,这是她最喜欢的一首诗,因为这首诗形容的教师让她的人生变得不同。
于招勤: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也决不允许任何一个学生放弃自己,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于招勤说,这是她的教学理念。
1982年,于招勤光荣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现任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于招勤的教育理念是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她认为如果想做到这点,必须从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出发。
于招勤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刚成为教师时,她所教的高中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呼市周边农村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仅停留在供孩子上学就行。为了能够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于招勤便利用寒假到学生家中家访。
“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我仍会心潮澎湃,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于招勤说,当时,学生们自豪地把老师介绍给父母。虽然只是简单寒暄几句,但在学生心里燃起了希望之火,从那以后于招勤就坚持做家访工作。
10年前,于招勤通过自学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实践中她把心理学的许多内容和原理融入到教学与班级管理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曾有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男学生,从六年级便开始叛逆,入初中之后他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课上不是说话就是接老师话茬,惹得同学哈哈大笑,让老师无法上课。在这种状态下,他的学习成绩逐步落下,到初三时甚至放弃了一些学科。
中考前,于招勤根据男孩的特殊情况,决定让他在家学习,每周于招勤亲自上门送教,中考时男孩英语考了99分。上高中后,于招勤依然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和写长信鼓励他,帮他制定高考目标,还不断地给他讲人生道理。如今男孩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而且表现非常优秀。
“从他身上再一次感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做一名好老师的信念。”于招勤说。
白占成:坚守乡村的“育苗”人
白占成是呼市清水河县单台子小学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现年57岁,从教四十多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
17岁与教师结缘
白占成于1974年7月初中毕业,同年9月,17岁的他走上教师岗位,从此与讲台、与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白占成回忆说,当年的就职的小学只有一间窑洞,学生坐的是土炕,用的是小炕桌,糊着白纸的窗户光线特别暗。一本新华字典和几本教科书,是白占成所有的教学家当。面对全校5个年级的9名学生,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白占成不知从何入手。
煎熬难耐的第一天过去后,白占成一夜未眠,思量着如何教好学生。第二天天不亮,他就跑到附近一所学校请教老教师。随后的半年里,他走遍附近所有学校,听老教师的课,请老教师听他的课,为自己的教学作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懂得了如何教书,也获得村民的信任。
第二年春天开学,为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白占成带着学生养兔、挖药材、种蓖麻卖钱。白占成说:“一共收入了几十元,钱虽然不多,但解决了办公经费,为学生买了文具,重要的是买了煤炭,学生再也没受到冷冻。”
坚守乡村小学
“1981年生产队解散了,过去是挣工分,但是之后挣啥不知道了,当时生产队长召集社员开会,会上有孩子家长说,‘咱们大家出钱补贴,让白老师继续教’,可没有孩子的社员却说把学校撤了。”白占成说,想着自己苦心经营的学校和可爱的孩子们,他决定,哪怕是不挣钱也要为孩子们服务,他不能让孩子们变成“睁眼瞎”。
1985年,白占成决心改造窑洞的教室,他便利用课余时间从两里外山沟里背石板铺地,同时还从离村十几里外的学校借了四套双人课桌。1986年,学生增加到二十几人,他又将自己准备做家具的木料做了四套双人课桌。
1989年9月,白占成调到村委中心校任教,同时还担任了村委中心校校长、教研组组长,负责全校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社会、数学、三至五年级作文。
1990年,学校的学生人数增加到50人,一间教室拥挤不堪,为了解决上课问题,他将五年级的8名学生转移到办公室上课。在白占成的努力下,当年8名同学都考上了初中,并名列全县前三名。
白占成告诉记者,当年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是一件轰动的事,周边村的许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了中心校。为了改善校舍,乡里的领导决定扩建教室,保证了新学期能如期用上新教室,整整一个暑假白占成都住在学校里指挥工程。
1992年,白占成被转为公办教师,他一直坚守在乡村小学,让一批批乡村孩子学到文化知识。(内蒙古晨报全媒体记者 李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