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食品药品安全整体情况新闻发布会(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情况)

18.06.2015  12:49

[ 导读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确保不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这一目标,坚持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体系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工作基础,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牧业产业健康发展。

  原标题:2015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市食品药品安全整体情况新闻发布会(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确保不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这一目标,坚持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体系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工作基础,保障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牧业产业健康发展,为全市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监管能力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是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基石。针对我市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的实际情况,2012年底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呼政办发[2012]153号)。截止目前,全市59个乡镇和区域服务中心全部挂牌成立了监管站,配备了工作人员,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条件,基本上做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能够正常开展日常的巡查和抽检工作,特别是有34个乡镇监管站还配备了蔬菜、水产品速测仪,极大的提升了监管能力。源头监管也是最直接、最贴近实际的监管,为了发挥源头上的前哨作用和群众监督作用,全市965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监管信息员。

  通过监管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全市基本上建立了较完备的市、县、乡、村四级监管网络,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监管态势,从而提升了综合监管能力。

  二、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切实加强源头治理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即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是强化对农产品生产主体的监管。 为加强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教育,结合我局开展的“一对一技术承包大落实”、“百村万户入户大调研”等活动,把标准化生产、安全用肥用药、国家明令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农药等知识宣传到村到户。在整个活动中,我市还充分发挥了聘用的500名科技特派员,包括143名优秀大学毕业生作为服务“三农”志愿者,深入到田间地头、园区、基地,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了生产记录建档工作,设施农业、规模养殖都认真开展了生产过程中农药、兽药、渔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情况的真实记录,从而强化了农产品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 。二是加强对农资经营主体的监管。 在春耕备耕期间,集中力量开展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农机、种苗等重要农资专项打假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依法取缔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企业。深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活动和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风险隐患和“潜规则”,集中力量解决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假劣农资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 2014年农牧业综合执法检查农资经营网点、生产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1661个次,取缔无证经营户和流动经营商贩26个,查办案件116起,立案查处19起,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30.75万元。

  三、推进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

  以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为抓手,强化生产过程监管。2014年在积极推广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着力将相关标准简化为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操作手册、挂图、明白纸并入户发放10000余份,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72场次,培训人数达19420人次,指导生产者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普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绿色种植技术,全市累计完成79万亩蔬菜瓜果和142万亩大田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共确定13个绿色防控示范区,核心示范区面积1.6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6.5万亩。

  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2014年积极推进农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不断扩大蔬菜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建设规模,全市累计建设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2个,养殖牛羊3.6万头只,鸡15万羽,蔬菜国家标准示范园5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95个,生产面积14.67万亩,水产健康养殖场1个,养殖面积7000亩。通过推行标准化,使其生产具有规范性、产品具有安全性、品牌具有市场竞争力,并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监管,充分发挥“三品一标”在产地管理、过程管控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用品牌引领农产品消费。2014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获证企业达40个,认证产品数量141个,产地规模种植业面积98445.739公顷,畜牧业养殖29.6万头只(羽)。绿色食品有效使用绿标企业有6个,产品数28个。有机农产品企业有7个,产品有41个,全年“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增长5%。

  四、探索农产品准出制度,切实保障消费者安全

  2014年我们在全市积极探索推行农产品产地安全证明制度即产地准出制度,加强了畜禽产地检疫,开展了基地对自产蔬菜上市前的自检试点工作。 强化了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诚信度,规范了生产经营者的自律行为,使得农产品种、养殖基地逐步建立、完善了内检员制度,建立检测室,配备内检员,规范检测流程,明确检测职责,产品销出后有能力出具产地产品检测合格证明,试点工作的开展为下一步在全市实行内检员制度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也为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创造了条件,从而也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出制度和追溯制度,2014年全市有5个蔬菜生产基地实现了农产品自检。按照农业部职能调整,为保障对地产蔬菜运输车辆的监管,2014年市农牧业局与市交警队联合对地产蔬菜运输车辆进行备案登记,共发放产地蔬菜车辆通行证17个,有效的保障了地产蔬菜的安全流通。

  五、加大农产品抽检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部确立2014年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年,为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市各级监管检测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开展专项整治,着力突出源头的抽检工作。去年全市抽检生鲜乳样品1267个,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对全市的奶站和运输车辆进行了全面的跟踪检查,其中检查奶站716站次,检查运输车辆355辆次;完成农药残留蔬菜抽样2575个;完成“瘦肉精”抽检生猪2035个样、牛羊720个样;水产品养殖基地抽检100个样,兽药残留抽检668批次,上述抽检合格率均为100%。各旗县区监管部门也积极配合,自行完成蔬菜抽检任务3864个,合格率达到99%以上。

  2015年继续加大抽检力度。 一是对蔬菜农药残留检测。 其中在基地的抽检工作中,对蔬菜主产区赛罕区金河镇根堡村、舍必崖村,西把栅乡合林村开展了蔬菜产品抽样工作。主要抽取莜麦菜、苦苣、小白菜、番茄、茼蒿、黄瓜、西葫芦、水萝卜等叶菜类、茄果类、根茎类的蔬菜,共抽取样品10个。样品已送商检局进行检测。检测参数有甲胺磷、甲拌磷、氧乐果、毒死蜱、嘧霉胺、氰戊菊酯、氯氰菊酯、铅、镉等。超标一个。 截至目前各旗县区共速测259个样品, 合格率100%。针对于检出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基地,我局对其进行了跟踪调查,并督促赛罕区蔬菜局对蔬菜生产基地加强监督管理,对农户开展规范使用农药的现场培训。 二是对水产品的抽检。 截至目前,土左旗、托县水产品生产基地共抽取样品7个,合格率为100%;抽取水产品批发市场(呼市万惠水产品批发市场、双树海鲜市场、北京华联超市)样品20个,合格率100%;检测品种:鲤鱼、鲫鱼。检测项目:孔雀石绿、氯霉素、硝基呋喃类。生产养殖基地没有发现违禁药物的添加,也没有违法案件的发生。 三是对畜产品的抽检。 截至目前,我局共抽检“瘦肉精”样品621个,兽药残留抽取羊肉、牛肉、猪肉、猪肝、鸡肉、蛋鸡排泄物、牛奶样品共计66个,已出结果均为阴性;并按照农业部要求检查奶站416家,运输车辆275辆,抽取奶样416个,已出结果均为阴性。 四是对饲料的抽检。 我局对各生产企业、经营门店、养殖场户开展了饲料的抽检工作,共计抽样215个,未检出违禁品添加,抽取“瘦肉精”尿样600个,结果均为阴性。

[责任编辑:赵钦]
“神经谷粒”网络成功记录大脑活动
  大部分现有脑机接口系统只能使用一到两个传感器进新华网
饲草增产增效有了新办法
  “饲草高效栽培技术选择优良饲草品种,新华网
把电池“织”进衣服里
  身上穿的衣服就可以给手机无线充电,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