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施要建好更要管好 还需提高重视程度
2016年5月15日,是全国第26个助残日。呼和浩特市有18万残疾人,这座城市的无障碍设施状况如何?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市内各商场、酒店,乘坐无障碍公交车、体验盲道,发现部分地方设置的无障碍设施并不完善,而且利用率也很低。(5月16日《北方新报》)
残疾人出行有多难,恐怕只有残疾人自己才知道。前不久有一篇报道在网络和残友中间流传很广,说一位外国博士在中国生活的一段时间里,仅在公共场所见到一位坐轮椅的残疾人,而实际上残疾人数量至少已有五百万。他很奇怪为什么大街小巷见不到这些残疾人的身影,他们都在哪儿?他们怎样生活?
公共场所难见残疾人的身影,无疑是因为城市里的无障碍公共设施不够给力。以盲道为例,当初建设时有不少就存在“先天缺陷”,再加之管理缺位,导致很多盲道遭到人为破坏或被占用,几乎沦为摆设。缺乏经验的盲人单独借助盲道出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很多盲人根本不敢独自出门办事。
所以,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无障碍项目建设改造,为残疾人更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便利条件是必要的。但是,有了完善的无障碍设施,还要在管理上多下工夫,确保这些无障碍设施真正无障碍才行。好端端的无障碍设施因为管理不力被破坏、占用,只能白白浪费有限的建设改造资金。(文/程绍德)
还需提高重视程度
狭义地讲,无障碍设施是指保障残疾人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呼和浩特市有18万残疾人,让这一特殊群体在生活中感受到无障碍设施带来的安全和方便,不仅是一种社会进步,也是一种制度关怀。然而,在不少残疾人的心中,无障碍设施只能是美好的字眼。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一方面虽然国务院颁发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明确规定了哪些地方需要配备无障碍设施,但是没有落实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有些地方虽然配套了无障碍设施,但是由于管理不善,这些无障碍设施无法正常使用,让残疾人感到不便。
无障碍设施不能很好地服务残疾人,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相关部门对建设和管理好无障碍设施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端正态度,扫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强力推进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让更多残疾人能真正享受到无障碍设施带来的安全和方便。(文/刘根生)
[责任编辑 杨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