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持续 农牧业急需“转身”

22.06.2017  15:42

 

新右旗达赉苏木阿尔山宝力格嘎查正在集体草场打抗旱井

6月13—15日,本社采访组深入遭受特大和重大旱灾的新右旗、新左旗、哈达图农牧场和拉布大林农牧场等地,亲眼目睹了草原和垦区的严峻旱情。同时,也看到了各级干部群众科学指挥、统筹规划、全民上阵、共同抗旱、共渡时艰的坚强决心和有力措施。

6月20日记者赶往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这里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当日,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648.89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4.1%;全市草场受旱面积9876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5%;共有5.2万人、148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全市因旱灾导致直接经济损失总计约53亿元。

截至6月20日,全市共投入抗旱人员13.3万人,投入机电井1.24万眼,机动抗旱设备1.28万台套,机动运水车辆1.92万辆,投入抗旱资金1.09亿元,完成抗旱浇灌面积260万亩,临时解决了0.24万人、9.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

一季春旱,两组数字。在农牧业受到严重冲击的形势下,我市各地都投入了与干旱、高温争夺绿色资源的战斗中,打井、补水、保墒、增雨……

上下联动 齐力抗旱

灾情发生后,市委书记秦义、市长于立新、副市长李阔先后带队分赴各旗市区检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6月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抗旱工作现场会,专题研究抗旱救灾工作。要求受灾旗市区立即行动起来,全力以赴开展抗旱救灾工作。

市委、市政府紧急筹措5000万资金用于抗旱救灾,同时要求受灾旗市区政府务必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开展抗旱救灾,整合农牧、水利、扶贫项目资金向重灾区倾斜。

记者一行在深入农垦、牧区采访时深切地感受到,每一位干部都同农牧民一样,关注着旱情的发展,也掌握着生产一线的第一手数据,对所负责的工作了如指掌,他们与农牧民一样期盼着旱情尽快解除。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与气象、水文部门进行紧急会商,对旱情及时做出研判;市水利局组成多个工作组赶赴农区、牧业四旗检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将第一批抗旱救灾物资已经拨付下去。市气象局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从4月15日至今,飞机增雨作业16架次,飞行时间50小时,地面火箭作业105次,共发射火箭弹794枚。

降雨不均 旱情未解

解铃还须系铃人,解旱还须天作美。6月15日15时至19日11时,我市出现一次较明显的降雨天气过程。这雨水对于干旱的土地来说“稀如金”、“贵如油”。可是 呼伦贝尔 之大,这次降雨并未惠及全市,重旱区仍未解旱。

据气象资料统计:全市共有226个气象监测站出现降水,岭东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超过25毫米,部分地区达50毫米以上,旱情得到有效缓解。鄂伦春旗、莫旗、牙克石市中北部旱情基本解除。其余地区降水量在25毫米以下,阿荣旗北部、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东部旱情有所缓解,牧区大部降水较少对旱情缓解作用不大,旱情仍持续。

连日来,记者一行追访走过的重旱区:新右旗、新左旗、哈达图农牧场和拉布大林农牧场仍无有效降雨,抗旱之战进入“白炽化”。

旱情出现后,牧业四旗新打水源井、维修水源井工作已经全面开展。截至目前,新打水源井18眼,维修水源井238眼。将去年冬季储备饲草全部低价销售给受灾牧民,并加紧粉碎饲草,提高牛羊适口性,紧急解决新草不足问题。目前,新右旗去年剩余储备干草3.5万吨,新左旗5万吨,陈旗1.5万吨,鄂温克旗2万吨。

各地政府动员牧民投亲靠友,转场放牧。截至目前,已有334户实行转场放牧。同时提前安排牧草储备工作,加强饲草储备库建设,并积极为企业与牧民搭建对接平台。牧业四旗已陆续召开饲草企业、肉类加工企业对接会,保证牧草收购和牲畜出栏价格。

农区及其他受灾旗市在抗灾工作中对所有灌溉设备、水源井、灌渠全部进行检修并启用,科学制定用水调度方案,发挥抗旱服务组织的专业及技术优势,全面开展抗旱会战。积极开辟新水源,抢打水源井。截至目前,共抢打抗旱水源井231眼,维修323眼。加强田间管理,加强抗旱技术指导,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因时因地落实抗旱措施,强化抗旱农艺措施。

面对旱情,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果断采取抗旱措施。实施节水灌溉面积总计83.02万亩。正在建设中的水利工程110万亩。

连年干旱 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干旱已然发生,抗旱的苦战也仍在继续,脆弱的生态与岌岌可危的产业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迫切地探寻破解之道。

多年来我市农牧区实施草畜平衡、建规范化棚圈、围栏封育、划区轮牧、节水灌溉等保护性措施,但受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草原畜牧业和农业始终在较大的起伏中艰难前行。

纵观政策,从2011年起,国家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呼伦贝尔“十二五”期间,共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26亿,2016年发放6.3亿元,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保护已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有关人士指出,呼伦贝尔草原作为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选择,也是保障牧区经济持续发展、草原生态好转和牧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 同样,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让农业在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上走得更长远,也是呼伦贝尔农业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