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里的坚守
春运期间,铁路线上,坚守岗位的工作者用辛勤和汗水服务旅客,诠释“铁路人”的责任与担当。
“棒小伙”
内蒙古西部 阿拉善 盟广袤戈壁,西北风夹杂着漫天沙尘,刮过连绵的巴丹吉林沙漠,刮过茫茫数百公里无人区,扑进临(河)策(克)铁路最西端的额济纳站,打在23岁的袁斌脸上。
呼和浩特至额济纳站的K7911次列车进站了,进出站的旅客熙熙攘攘。车门口戴着“客运员”红色臂章的袁斌不停地帮助乘客从车上往下搬行李。“巴雅日拉,巴雅日拉!”(蒙古语:谢谢),下车旅客的感谢声此起彼伏。
春运期间,额济纳站接发旅客人数激增,车站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增,额济纳站告急,参加工作一年的袁斌主动报名从临河到额济纳站工作。
这对只从事过信号员工作的袁斌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有时候,风雪天站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股道里为旅客列车上水;有时候,抬着轮椅上下楼梯将旅客送上车;有时候,徒步走数公里检查货物列车的车门关闭、装载加固状态……
“老车长”
寂静夜色下,火车的汽笛声响彻大地,蒙古国乌兰巴托发往内蒙古呼和浩特的682次国际列车缓缓驶出站台。车厢内,一个头发泛白、略显单薄的身影——列车长李强忙碌着,他一边查验旅客车票证件,一边用蒙古语简单问候,遇上行李多的旅客,就搭把手。
“这是最后一次跑联运了,心里真有点儿不舍。”今年是李强跑联运车的第10个年头,由于出入境签证就要到期,这是他最后一次执行春运联运任务。
作为联运人,李强见证了联运列车环境的改善和服务的提升。2005年,李强调往681/2次列车。那时候,车厢内常常是夏天一层沙,冬天一层冰,他就用粘胶带、漏炉灰处理。那时候,乘务人员大都是“新兵蛋子”,没有随车翻译就无法与外国旅客沟通,李强凭着每天3小时的“苦功夫”,掌握了日常交流的蒙古语和英语。
后来,车体换了,车厢环境好了,爱琢磨的李强又根据旅客多元化的乘车需求,设计制作了“爱心服务卡”,为出国旅游的乘客制作内容丰富的旅游攻略……
“父子兵”
当人们沉浸在节日的喜悦里时,26岁的呼和浩特铁路局火车司机王喜伟依然驾驶列车奔驰在千里铁道线上。
王喜伟手握闸把目视前方,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将包(头)榆(林)间区段301公里19个重点地段的操纵要点和行车措施,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勾画着。
“跑完这趟车,我就实现212趟安全行车好成绩,而老爸已经实现了3105趟安全运输任务。”王喜伟拍着胸脯自豪地说。
王喜伟和49岁的王宝山是 包头 西机务段包西运用车间的两名普通火车司机,一对“父子兵”。包头西机务段担负着包(头)集(宁)线、包(头)兰(州)线等9条线路客货运输任务。
“手握闸把关系着国家的物资、旅客安全,既然选择了火车司机这个职业,就必须时刻绷紧着神经。”王喜伟说,父亲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自从当上火车司机,这句话也成了他自己的“座右铭”。
平日里,王喜伟和父亲往往相隔半月才能见一次面。
“多年来,爸爸逢年过节很少在家,大多时候在外地值乘,吃饭冷热不均,有时倒上一杯热水,忙完后拿起水杯也凉了。今年春节,我给爸爸买了一个精美保温杯,希望可以缓解他多年来的老胃病。”王喜伟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