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气象”助力贫困地区精准脱贫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24日电题:“智慧气象”助力贫困地区精准脱贫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全国气象助力精准脱贫现场会24日在内蒙古突泉县举行。记者进农村走访企业农户,入会场听气象人员交流商讨,贫困地区气象“避害”作用正在凸显、“趋利”作用正在增强。
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强调,各级气象部门要推动气象技术、项目、资源、人才逐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推动建立有利于气象助力精准脱贫的体制机制,逐步解决贫困地区气象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给打赢脱贫攻坚战插上气象科技的翅膀。
走进突泉县聚美恒果四季采摘园的八栋油桃园,墙上的气象监测仪和反光幕吸引了记者目光。监测仪上,棚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实时显示。
“大棚内属于局地小气候,和气象关系非常大。增产减损离不开气象,防范大风、低温、暴雪等灾害更需要气象帮忙。”聚美恒果公司负责人刘淑辉说。
至于反光幕,刘淑辉说,不知什么原因,有段时间靠北墙的一排果树花开少、果不多。后来,县气象局请来的专家说是光照不足,建议采用气象调控技术。
“安了反光幕后,棚内温度有提高,同时通过反光,果树受光均匀了,果的着色也均匀了。结的果多了,外观好看了,口感好,价钱自然也高了。”刘淑辉说,县气象局还推荐了防寒技术,在棚前加防寒裙、埋保温板。
记者随后来到与聚美恒果公司相距不远的突泉县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肉牛养殖繁育场,公司副董事长李洪武告诉记者,在养殖及饲料种植基地建设方面,气象部门给予了资金支持和项目实施指导,提供了“气象服务套餐”。
李洪武说的“气象服务套餐”,包括气象部门及时提供寒潮、大风、暴雪预报预警服务,为企业提前应对气象灾害赢得主动;经过气候分析预测,科学调整人工配种时间段,提高牛犊成活率;在牧草生产环节提供发育期的预报、未来天气变化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预报及相应生产建议等。
采摘园和养殖场里的气象科技,是“智慧气象”助力贫困地区“避害”和“趋利”的缩影。
刘雅鸣说,近年来,贫困地区气象“避害”作用更加凸显。832个国家级贫困县自动气象观测站乡镇覆盖率达91.0%,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90%的乡镇,气象协理员覆盖98.2%的乡镇,气象信息员覆盖99.5%的行政村,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得到提高。
同时,贫困地区气象“趋利”作用更加有效。为贫困地区近14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直通式”气象服务;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直接服务于贫困地区苹果、枸杞、烟叶、茶叶、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开展“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气候标志等创建工作,助力贫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
释放气象“红利”:深挖气象扶贫独特作用
气候环境恶劣是导致发生贫困众多因素中最难治理的贫困根源之一。中国气象局统计显示,全国有330个贫困县(占40%)年干旱发生频率在40%以上,即“十年四旱”;有451个贫困县(占54%)雨涝频繁;全国贫困县大部地区年冰雹日数在3天以上。
同时,不少贫困县有着独特气候资源禀赋,627个贫困县(占75%)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北方贫困县风能资源普遍丰富,524个贫困县(占63%)水热条件良好宜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刘雅鸣表示,针对贫困地区气象灾害频发、气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的痛点,继续强化农业农村防灾减灾“避害”作用,确保气象灾害测得细、报得准、发得出、收得到、用得上,助力解决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护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深挖气象“趋利”增效功能,通过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乡村旅游、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工作,多角度拓展脱贫渠道,释放更多气象“红利”。
聚焦精准:打造3张气象名片
记者了解到,气象部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兼具“减灾”“增效”作用,但贫困地区气象条件复杂多变,对气象服务需求精细化、个性化要求更高,同时贫困地区基层气象部门能力普遍较弱,对提供更有效、精准的气象服务保障脱贫攻坚,尚有不小差距。
刘雅鸣表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要聚焦精准,实现监测、预报和风险防控精准到乡村,预警精准到农户;强化政策、项目、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撑;完善工作推进、对口帮扶、融合发展、扶贫项目储备、示范推广和考核评估等制度。同时,打造贫困地区气象名片:塑造“气候养生之乡”“中国凉都”“国家气象公园”“国家气候标志”等系列品牌,提升贫困地区知名度和生态旅游内涵;继续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创建全国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逐步发展形成覆盖贫困地区的分品种、特色鲜明的农业气象服务网络;加快推进贫困地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生态修复、农业增雨防雹、环境治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