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微电站”为边远地区农牧民带来多彩生活
智能微电站系统吸收了其鲁教授“清洁、便捷、多用途、智能化”等创新思路,结合当地优势自然能源,通过太阳能、风能发电,智能控制,实现不同终端的用电需求。“这个项目的设备采用当前国内比较领先的科研成果,最大的特点是储电量大,不仅能满足农牧民的基本生活用电,小型的抽水灌溉、饲料加工、电焊切割等一些基本生产也能得到保障。既利用了自然能源,保护了环境,也节省了基础建设投资,可以让边远地区的牧民享受便捷的现代生活。”乌审旗科技局局长赵雄伟的介绍,更加引发了大家对智能微电站一睹为快的兴致。
越野车在绵延起伏的布日都大沙漠里艰难穿行,颠簸3个小时后,终于来到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阿贵西里牧业社牧民那木日家中。看到大家带来的高科技产品“智能微电站”设备,那木日一家笑逐颜开,赶紧动手和工人一起安装起来。
今年42岁的达拉太是那木日的邻居,因为深居“沙旮旯”里,无路无电,与外界隔绝,至今尚未成家。听说要安装微电站,达拉太高兴地忙前跑后,非要请大家去他家做客。其鲁教授打趣他说:“希望微电站给你带来光明的同时也能带来好日子,早点娶上媳妇,到时我们都来喝喜酒!”
2小时后,清澈的井水被抽出,缓缓流进饮羊水槽。那木日家里的电灯也亮了,形同摆设的电视机第一次有了稳定的信号和清晰的图像,3岁的儿子吉雅图看上了喜欢的动画片。那木日家里的冰箱、冰柜等电器也开始了正常运转。
午饭时分,那木日用其鲁教授赠送的一口多功能电热锅烧茶。插上电源几分钟后,便有茶香飘满屋。
品尝着清香的奶茶,那木日打开了话匣子:因为居住偏远,多年来,他家一直没有电。3年前,他花了4万多元,上了一套风光互补设备,但也只能满足家用照明等基本需求。今天刚安装的智能微电站,让他家的生活一下子变得方便了许多。
“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倘若在这些偏远地区架设电网,不仅存在诸多技术难题,而且成本高,架设1公里电网,就需要10多万元的投入。这也是长久以来这些地区缺电状况一直没有较大改变的原因。安装上智能微电站,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给牧民带来了光明与便捷。”乌审召镇党委书记苏雅拉吉日嘎拉说。
其鲁教授是我国钴酸锂锰酸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奠基人、国家“十一五”863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项目负责人,谈及开发智能微电站,他坦言:“当初是非常简单的初衷,我知道草原上有很多人家至今无电可用。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做了很多努力。5年前,当我们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电动公交车的关键技术问题解决之后,就把目光转向了草原。用锂电池做充能,开发了新的电能使用管理系统,研制开发新一代微电站,解决远离电网的无电农牧民家庭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如今,正是这样一个微电站,可以提供比较充足的动力。电焊切割、深井抽水都没有问题,早晨熬茶、中午煮肉、晚上做饭更是没有问题,一个家庭的生活用电基本都可以得到保障。据其鲁教授透露,这种电池能保证使用5年以上,到时候,因为技术进步和更新,价格可能会更优惠。
“这项技术已经推广5个年头了,用户的反映非常好。他们给我算了一笔账,如果用柴油机抽水,每天大概要花20块钱,现在用上微电站,1年下来就可以节省几千块钱;还有很小很轻的锂电池,可以放到摩托车、汽车上,不少牧民为摩托车和汽车加油每年要几千块钱,这就省下来1万多块钱;还有生活用电等等,所有这些每年大约可节省开支1到2万元。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既节能又环保,家里面也干净多了。”其鲁对智能微电站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解决牧民家的取暖问题。这样,主妇们就不用手忙脚乱地又要烧火做饭,又要劈柴打炭烧暖气了。”
作为一名从乌审旗走出去的科学家,其鲁教授是全球人居环境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多年来,他一直有着深厚的家乡情怀。如今,终于可以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回报桑梓,他很欣慰:“今年,我们要完成100户左右智能微电站的安装,打算在1年之内彻底解决当地不通电网牧户的用电问题。”
对于乌兰陶勒盖镇巴音希里嘎查四社牧民阿布日格图一家来说,智能微电站为其生产生活带来了大改观,也坚定了在外务工的他们一家返乡生活的信心。在自家成功安装使用智能微电站后,阿布日格图义务当起了宣传员,还发扬电焊专长,为嘎查里其他9户牧民焊接安装微电站。在他看来,比起过去用发电机发电,这个微电站省时省力省开支,效果又好,干啥都方便,即使碰到了阴雨天,也能保证3天正常使用。
据赵雄伟介绍,新能源进农牧户示范工程,是乌审旗2017年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科技工程、扶贫工程。全旗18个嘎查村93户300多名农牧民将从该项目中受益,每户5万多元的费用,总投资将近600万元。实施该项工程,目的就是解决乌审旗偏僻地区未通网电农牧户的基本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实现基本电力全覆盖,为他们脱贫致富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也让科技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助推扶贫攻坚等各个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刘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