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起袖子加油干】更大的决心 更硬的招数——上半年内蒙古脱贫攻坚综述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以超常规力度苦干实干脱贫攻坚的奋斗之年,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我区将完成减贫20万人,3个国贫旗县、14个区贫旗县摘帽的任务目标。”谈到今年我区脱贫攻坚任务,自治区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忠诚对完成全年的任务信心满满。
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拿出了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
今年的第一个工作日——1月3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脱贫攻坚推进会,对全区脱贫攻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2月7日,自治区召开派驻国贫旗县脱贫攻坚督导组动员大会,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向31个国贫旗县各派驻1个脱贫攻坚督导组,并调整充实驻村工作队,工作队员由每村1至2人调整为5至10人,驻村工作队由3463个增加到7239个,驻村干部由1.1万名增加到4万名,进一步加强了组织领导。自治区主要领导亲自推动落实,逢会必讲脱贫攻坚,下乡不忘调研脱贫攻坚,真正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
春节上班后,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首次调研就选择到脱贫任务艰巨的乌兰察布市,第一站就前往国贫旗四子王旗。这充分表明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拿出更大的决心和气力,采取更硬的招数和办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也给全区上下传导压力,引导和激励各级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倾心倾情倾力推进脱贫攻坚。
今年以来,我区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中央下达我区第一批资金22.84亿元,自治区本级安排49.4亿元,盟市旗县安排30.6亿元,四级财政扶贫投入达到100亿元;自治区投入20亿元设立产业扶贫发展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100亿元;整合财政涉农涉牧资金100亿元;小额扶贫贷款新增150亿元以上。“四个一百亿”投资计划基本落实。扶贫开发能不能收获成效,成效能不能得到巩固,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上半年,我区扶贫责任、精准识别、考评、督查巡查、贫困退出、资金监管等一系列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再加上自治区行业部门出台的21个精准扶贫配套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动力。
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上半年,我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重点工程,尤其是产业扶贫。采取菜单式扶贫、自建直补、先建后补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乳、肉、薯、菜等产业;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密切贫困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采取土地流转、寄养托管、扶贫资金量化折股等方式,使贫困户流转土地赚租金、就近打工挣薪金、资产入股分股金……产业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
“大病一场,小康泡汤。”在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比例最高,返贫率也最高。因病致贫的困难群众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健康扶贫成为脱贫攻坚战中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对此,我区拿出了健康扶贫模式的样本——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的分类救治、分级诊疗模式,慢病送药,大病兜底。“一些在基层医院就能治愈的疾病,由家庭医生团队负责诊疗救治。基层医院不能治愈的,则通过信息平台直接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对治疗后需要长期康复管理的,由上级医院再转回到基层医疗机构。”刘忠诚介绍说,分类救治、分级诊疗的模式真正做到了贫困户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人管。
与此同时,我区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免费体检,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分别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设立贫困人口大病保障基金;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即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推进一站式结算服务、先治疗后付费和家庭病床等制度……一个个扎实有效的扶贫举措在全区迅速推进,分类救治、兜底保障,让越来越多的因病致贫群众稳定脱贫。
“责任担起来,权利放下去,干出好日子。只有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脱贫才有基础,发展才可持续。”刘忠诚说,从2014年开始,我区把原有13类扶贫项目精简整合为“三到村三到户”、金融扶贫、移民扶贫和雨露计划4项。把项目审批权下放到旗县,把项目的决定权、资金使用权交给了群众和市场。以放权促精准,把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实施权交给群众,变政府、干部包揽为群众自己给自己干,贫困群众谋发展的内生动力自然也被激发出来了。(记者 李文明 韩雪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