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道理需要终生感悟(干部谈读书)

23.04.2015  18:00

  碎片化阅读的网络时代,细读深耕,是很稀缺的,但对于领导干部,却不可或缺

  大道至简,这四个字写下容易、说出简单,真正悟懂悟通悟透,却需要长时间读书学习实践,甚至需要终生去感悟。

  小时候,在我们村里,三爷爷是个读书人,民国时期就教过私塾,在村里也算是“大儒”了。他经常叨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或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我们长大些,他就会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他经常挂在嘴上的话。

  回想30多年的读书经历和体验,印象最深的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一天,三爷爷指着路旁的古树和泥泞的山路,说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几句话的情景。记得他连说了两三遍,至今我还清晰记得他近乎“迂腐”的诵读声穿过山梁又折回来的奇怪声调。“这是《道德经》里的话”,他接着问,“你们晓得这些话的意思了吗”?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并记住了《道德经》,而里面的道理,却用了一生来感悟。

  这些年我经常翻阅《道德经》,读过十几个不同的版本,其中的很多话语,对个人修身、持家、励志、交友、为政等等方面,助益不少。有时面对一些复杂局面,我会从“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理出思路,也会在“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中洞察一二;面对各种各样的“圈子”,我很自然地记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些思考;对于自身的学习成长,也会努力去体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些道理……

  读一本经典不难,读懂却没那么简单。

  毛泽东主席最喜欢《资治通鉴》,一生读了十几遍。习近平总书记说“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古今名著、政经文史、哲学科技,涉猎广泛。他也讲,“人的学习追求应当是无止境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正如古人所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有些书,慢慢读;有些理,细细品;有些道,深深悟。在碎片化阅读的网络时代,细读深耕,是很稀缺的,但对于领导干部,却不可或缺。

  终归讲来,读书处事从政修身,还是得回到规律本身。谢觉哉曾多次对人说:读书要有恒,不是一夜“长个长子”,而是一点一滴积累上去的。欧阳修曾谓读书作文有“三上”,即“马上、枕上和厕上”之说。这说明,读书要随时读、经常读,因为“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一个人的学问,一个人的知识,一个人的能力,都是一步一步走来,一点一滴积蓄的。读书如同栽树一样,树的枝叶要繁荣发达,一定要根扎得深。只有下恒心,多读书,读的东西广博而深刻,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做人气定神闲、处事游刃有余。

  关于读书,古人有太多的精辟论断,像“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确实太多太多了。而不管怎么说、不管怎么读,有些道理看似简单,却需要终生去体味,去感悟,去践行。

  三爷爷老跟我们讲:“读书终归来讲是慢功细活,真读进去了才能有用,就像为人处事,本分才好!!”

  我想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