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正在扎实有效地推进防治工作 草原蝗虫危害处于可控状态

21.07.2015  12:50

      “内蒙古全区各地正在扎实、有效地推进草原蝗虫防治工作。草原蝗虫危害处于可控状态。”20日,内蒙古草原工作站站长高文渊研究员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说。

      最近几天,在媒体轮番报道中,“内蒙古2000多万亩草场发生蝗虫灾害”引人担忧。今年的蝗虫危害到底有多重?高文渊提醒大家,不必过度担忧,“今年,内蒙古草原蝗虫危害与往年比较略有减轻,属中等发生年份”。

      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的牧区,天然草原面积达13.2亿亩。“内蒙古草原属于蝗虫高发地区”。草原工作站研究员谢秉仁介绍,蝗卵在不适宜孵化的条件下其滞育期较长,最长可达14年,每年还不断积累。待温、湿度等条件成熟,卵就会孵化,形成危害。

      “今年,受气温偏低、降水偏少等因素影响,全区草原蝗虫发生危害较常年有所推迟。截至7月15日,全区草原蝗虫危害面积3334.6万亩,严重危害面积1473.6万亩,平均虫口密度为每平米19.8头,最高虫口密度为每平米70头。”谢秉仁对“2000多万亩”的数字进行了更正。

      那么,今年的蝗虫危害相比往年处于怎样的水平?高级畜牧师马崇勇说,随着内蒙古草原植被有效恢复,并经过多年综合治理,草原蝗虫危害面积和危害程度已连续6年下降。从目前看,今年是较轻的一年。2004年,内蒙古草原蝗虫危害面积1.5亿亩,严重危害面积近8000万亩,虫口密度基本在百头以上,最高达550头。

      “今年略有减轻,与年初预测的发生趋势基本吻合。今年主要以点片状发生,没有形成大面积集中连片、高密度暴发,但不排除受干旱等气候影响,发生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局部加重的可能。总体上预计不会形成严重危害。”高文渊说。

      “每年从秋季开始进行虫卵普查,今年春夏之交分别在呼和浩特市、阿拉善盟、呼伦贝尔市举办了全区草原蝗虫野外调查现场培训班,充分发挥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监测体系和农牧民测报员的作用,密切关注虫情动态。6月1日起,启动了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和虫情发生与防治周报制度。”高文渊说:“自治区及时下拨草原蝗虫防治资金4140万元。截至7月15日,全区累计投入劳力17216人次,调运飞机3架,飞行作业176架次,动用大型喷雾机械1379台套,防治草原虫害766.2万亩。

      谢秉仁介绍,“现在治理蝗虫70%以上是采用生物措施防治。截至7月15日,全区各地采用绿僵菌、苦参碱、烟碱·苦参碱、牧鸡、牧鸭等完成防治面积507.5万亩”。

      “目前,各地草原蝗虫防治经费、物资、机械、人员全部到位,防治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各地同时密切关注草原蝗虫的发生发展态势,全力做好虫害防治,力争将草原蝗虫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高文渊说。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科技网 www.wokeji.com
原文链接: http://www.wokeji.com/kbjh/zxbd_10031/201507/t20150721_14439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