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吧朋友圈】“东施效颦”过洋节,要不得!
小赛: 近日,江苏南京市一名幼儿园孩子的家长发帖:“外国的鬼节也要过,还要带万圣节的服装和道具”。如今万圣节这个舶来的节日,可是大有“本土化”的趋势。
小骏: 可不是。从制作南瓜灯到购买万圣节道具,从盛装打扮到捣蛋派对……每年万圣节来临,都格外受到年轻人和学生的青睐。而今这种狂热居然“低龄化”到幼儿园,让孩子们过“儿童鬼节”,这倒要问问大人们,到底意欲何为?
小赛: 作为西方的“鬼节”,万圣节这一天小朋友会装扮成妖魔鬼怪在街上进行恶作剧,也会敲响邻居的门索要糖果。伴随着社会变迁,万圣节喜庆与狂欢的娱乐色彩渐趋浓厚。可是作为“舶来品”的万圣节,虚火为何越烧越旺?这里面,既有商业资本推波助澜的因素,也和教育观念的错位密不可分。
小骏: 可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万圣节在西方已经成为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节日,在我国却难免会遭遇“水土不服”。节日可以成为教育的载体,却不能“东施效颦”。
小赛: 是啊。在钢筋水泥建构的“城市森林”里,在不确定因素增多的风险社会中,家长敢让孩子去向邻居讨要糖果吗?面对素不相识的小朋友,邻居愿不愿意开门呢?
小骏: 当然,万圣节让孩子们戴上了面具,成为“不一样的自己”;万圣节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娱乐放松的机会,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可这也并不意味着节日狂欢可以为所欲为,在国外即使是讨要糖果,也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是不能去打扰的。
小赛: 面对漂洋过海的洋节,“棒杀”“捧杀”都不可取。洋节不能脱离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东施效颦会让节日上演“变形记”,在许多时候只是徒有其表,缺乏文化内涵。
小骏: 说的太好了!我们只看到了万圣节的娱乐功能,却忽略和漠视了万圣节的教育功能。利用“洋节”对孩子们进行风险防范教育和规则意识、公共精神的培育,远比“热闹一番”更有价值。(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安华祎)
[责任编辑 杨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