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黄金周” 服务“不打折”——武陟县气象为农服务侧记
中国气象报记者 贾静淅 通讯员 原小艳
村民在北郭乡高标准良田示范区气象电子显示屏前驻足观看。贾静淅摄影
10月3日,豫北怀川平原秋意正浓。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玉米已收获大半,脱好的玉米粒成片地晒在田边,为收获的季节增添一抹金黄。
“10月4日,多云间阴天,偏东风2~3级,气温13℃至25℃。未来一周我县以晴或多云天气为主,请抓紧夏玉米晾晒储藏及冬小麦适时播种。”3日一早,在武陟县气象局,陈小国熟练地敲击键盘,一份《武陟农用天气预报》很快被制作并发送出去。
今年53岁的陈小国是县气象局防灾减灾科科长,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种田“老把式”。“对农民来说,“十一”可不是休息的“黄金周”,而是大家抓紧晾晒、修整土地、全力备播的‘黄金周’。”他说,也正因此,国庆假期期间的为农气象服务一点都不能“打折扣”。
地处黄河、沁河冲积平原,水丰土肥的天然优势让武陟县成为焦作市产粮大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9万亩以上。2014年,武陟县被列入河南省气象局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实施县之一。开展专项建设一年多以来,气象为农服务在这个豫北小县城开展得有声有色。
除了每日的农用天气预报,在秋收秋种期间,每周两次的《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报》也会准时发送到政府、农业等决策部门及农民手中。“针对灌溉、施肥、晾晒、储藏等,我们都会跟踪式关注。”陈小国告诉记者,农用天气预报全链条式覆盖到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针对性越来越强,这正是开展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以来的变化之一。
在北郭乡高标准良田示范区,10100亩玉米已全部收获完毕,放眼望去,等待播种冬小麦的土地格外平整。一座气象电子显示屏矗立在示范区门口,红色字幕滚动播放着气象信息,甚是醒目,不时有村民驻足观看。走近细看,字幕内容除了有未来一周天气提示,还有晾晒建议、小麦播种常识等。“每天路过都会看几眼,有用着呐。”一位路过的村民告诉记者。
走进示范区,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四要素自动气象站、自动土壤水分站一应俱全。陈小国说,建设于此的气象观测设备所获取的数据,不仅成为县气象局开展精细化为农服务的重要支撑,更将在未来为示范区开展玉米高产等科研项目提供一手数据支持。
实际上,自开展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以来,除了北郭乡,县气象局还在大封镇万亩示范田、嘉应观鑫居农业园区等多地建设小气候观测站、气象电子显示屏等设施,气象为农服务的“骨架”越来越完整。“以前开展为农服务总要一趟趟往地里跑,这些设施让服务的‘手臂’变长了,通过系统进行操作,预报和提示就能自己‘跑到’村头来。”已从事三十余年农业气象工作的陈小国对这一变化带来的便利感慨颇深。
此外,县气象局更将三农气象服务专项积极融入县政府“智慧农业”项目建设中,与县农业局联合在北郭乡高标准良田示范区等地架设高清摄像头,24小时记录田间实况。通过县气象局业务平台,不管是调整焦距、光圈,还是挪动摄像头方向,业务人员轻点鼠标便可对摄像头进行远程控制、查看实况。“只要镜头拉得足够近,叶片上的虫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陈小国告诉记者,业务人员甚至可以通过手机查看视频实况。这样的自动视频监控设备,已成为县气象局与农业局共同开展为农服务、灾情调查等工作的重要帮手。
除了完善“骨架”,武陟县气象局开展多方合作,丰盈气象为农服务的“血肉”。通过与农业局合作,县气象局在北郭乡和大封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建立了农业气象服务站,整合资源开展服务。常驻北郭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助理农艺师冯志明与县气象局的业务人员已成了“老相识”,“我们经常一起进村、下田开展服务,服务站就是老乡们的另一个家。”冯志明告诉记者,正值乡里小麦播种期,县气象局贴心送来了《小麦气象服务手册》,不出两天便被大家拿了个空。
与农业、河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联手服务,组建由多部门专家参与的专家联盟,组织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等成立农民专家技术队伍……县气象局开放合作的步伐不停歇。从联合会商到共同制作“三农”服务产品、共同开展气象灾害田间调查,全县的专业力量拧成一股绳,大大提升了农业气象服务的技术内涵。
“种地要看‘老天爷’脸色,通过更加现代化、精细化的服务,希望能帮助老乡们越来越多地由‘靠天吃饭’转变为科学、智慧地‘看天管理’。”陈小国如此描述气象为农服务的愿景,并告诉记者,这将是县气象局不断努力的方向。他放眼看了看远处的田地,眼中满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