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村的蒙古族带头人 —— ——记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古城村书记赵晓芳
他心系群众,走在乡土民壤之间,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听民意、访民情、解民忧,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贴心人;他虽身为蒙古族,却在以朝鲜族为主体的村子当起了打造“民族乐园”的带头人,他就是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古城村书记赵晓芳。他凭借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个人魅力,积极引导、带动当地各族群众发展经济,加强团结,共建和谐,谱写出一曲古城村民族团结奋进之歌。
和谐故事书写在古城
古城村居住着蒙、汉朝鲜等3个民族,其中朝鲜族占98%。“在多民族聚居村当支书,尤其在朝鲜族为主体的聚居村当带头人,一定要把民族团结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村民们选我当支书,为的就是给他们办实事”……赵晓芳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09年,他当选村书记后,想的最多的就是怎样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面对全村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家里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的现状,于是,他带领村民围绕增收致富,以草原香云水稻种植合作社为载体,不断创新和完善土地流转方式。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草原香云水稻种植合作社采取“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户”形式,全力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为农民增收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目前,该村4000亩土地已顺利实现流转。土地被有效盘活,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
今年48岁的李太源是该合作社的社员,他说,自从加入合作社后,从春播到秋收都是科学统一管理,水稻盘育秧播种机和高速插秧机的投入使用代替了传统人力插秧,有效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收入也有了显著提高。
刘铁明是古城村的村民,多年来一直在外地务工,家中的耕地一直闲置。如今回到家乡的他十分看好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和发展前景,成为了该合作社的一名新成员。“自2012年3月份草原香云水稻种植合作社成立以来,我们先后投入170多万元用于购置播种机、插秧机等农机具,大大提高了机械化耕作水平。今年5月份,我们又成立了稻丰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加工厂,打造自己的品牌,完善合作社的管理机制,引领广大村民发家致富。”赵晓芳说。
幸福之花绽放在古城
古城村各民族人民群众把民族团结视同生命,十分珍惜民族和睦共处的良好氛围。村民亲如家人,相敬相融、相互学习,共同繁荣。朝鲜族兄弟把自己民族多年种植水稻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蒙、汉族弟兄。蒙古族兄弟擅长畜牧业生产,他们同样也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畜牧业养殖经验积极地传授给汉族和朝鲜族弟兄,走农、牧业共同发展之路。汉族同胞有种植旱田和经商做买卖的一技之长,他们同样把自己的“绝活”原原本本地教给蒙、朝鲜民族兄弟,走多业并举之路。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同发展,共命运,逐渐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蒙、汉、满、朝鲜一家亲,共建文明富裕村”的喜人景象。
为了加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赵晓芳同村两委班子成员商议,由村里出资一部分,组建了“阿里郎老年艺术团”,充分发挥朝鲜族兄弟姐妹能歌善舞的特长,丰富村民文化生活。老人节是朝鲜族的传统节日,三合、古城两村每年都举行一年一度的老人节盛会,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乌兰哈达镇三合村、古城村邻近嘎查村的各民族老人也被互相邀请前去共度老人节。他们的这一做法也得到了附近村嘎查的效仿,近邻的白音特布斯格和乌兰胡硕两个蒙汉嘎查也学习这种做法,陆续举办了规模不一、形式内容多样的老人节活动。在多年的共同生产、生活中,各兄弟民族的先进文化也互相影响,繁荣了民族文化事业,基本满足了各族人民群众的需求。
他们不是一家人,却亲如兄弟;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却心手相连。在乌市乌兰哈达镇古城村,每天都在上演着民族大团结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