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小杂粮 发展大产业 全国杂粮生产技术培训班在贵州省兴仁县举办
为加强杂粮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示范推广、强化种植业结构调整技术支撑,总结交流当前特色杂粮生产情况,推动杂粮产业健康有序发展。2016年8月8日~10日,由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办,贵州省农委农技推广总站、黔西南州农委、兴仁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杂粮生产技术培训班”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举办。来自山西、内蒙古、辽宁等17个省(市、区)农技部门、主产县代表和有关专家90多人参加了培训班和现场观摩活动。会议由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粮作处鄂文弟副处长主持,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朱怡、黔西南州农委党组书记王相宾、兴仁县县长方先红出席并致辞。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站马日亮推广研究员、聂丽娜农艺师及赤峰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王春民高级农艺师和喀喇沁旗农业技术推广站毕晓秀农艺师参加了培训。
薏仁是兴仁县的传统优势产业,种植历史悠久。2015年种植面积30万亩,总产量9万吨,产值7.2亿元,2016年稳定规划种植面积30万亩。全县有薏仁加工企业420余家,其中年产5万吨以上加工能力的企业4家,2015年全县薏仁粗加工能力23万吨,年精加工15万吨,实现产业产值13.5亿元。培训班组织现象参观了下山镇薏苡种植基地及兴仁县聚丰薏苡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详细了解了当前薏苡种植、生产、销售、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情况。
培训班邀请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组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柴岩教授,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宗绪晓研究员,农业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成员、农业部高粱产业体系首席专家、辽宁省农科院作物所邹剑秋研究员,贵州省黔西南州农科院石明研究员,云南省农科院作物所何玉华副研究员分别就《荞麦生产发展与生产技术》及《豆类进出口形势》、《实用豆类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高粱产业现状及高效轻简生产技术》、《薏苡研究进展及生产技术》和《秋蚕豌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精彩的专题讲座。
最后,鄂文弟副处长对培训班做了总结讲话。她指出杂粮是种植业调结构调整、转方式的重要替代作物,是改善膳食结构、促进营养健康的重要口粮品种,也是老少边穷地区促进扶贫开发、提高农民收益的重要经济作物。但目前杂粮生产的问题仍旧突出,面对粮食生产发展的新形势,为促进杂粮生产技术和产业发展,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升位置,明确优势区域;二是因地制宜,强化科技支撑;三是打造品牌,促进产销对接;四是宣传促进,营造优势产区。
会议日程安排紧凑,既有现场观摩又有课堂培训,突出了南方杂粮生产特色。专家讲座各有侧重,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更新了观念,丰富了知识,与会代表一致表示培训班达到了预期效果,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