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祥:昔日外出打工仔今朝回乡当老板
李成祥站在老乡山庄前,心中充满了无限希望。
他曾是一名外出“打工仔”,在外闯荡历练后,毅然回乡创业,回报父老乡亲;他是一名旅游企业老板,在诚信守法、依法经营的同时,也把员工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参与爱心公益事业从不“疼钱”;他是一名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关心百姓疾苦,他无怨无悔。他就是扎鲁特旗老乡山庄旅游区经理李成祥。
李成祥自小就争强好胜,干什么事情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1989年,他进入呼和浩特昭君学院学习裁剪设计。由于家中经济条件不好,一年后,他开始了在外打工生涯,曾先后在呼和浩特宜人服装厂、北京市密云县国营服装一厂打工。后来,又连续干了近8年的建筑工作。
打工是为了生活。身在举目无亲的异乡,多少个风吹日晒的日子,多少个思念家中亲人的不眠之夜,风里来雨里去、彻夜难眠如今已经成为记忆中的永恒。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是短短的一瞬,而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来说,却是太珍贵了。肉体的劳累、生活的重压、打工的艰辛,不但没有击倒李成祥,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磨练了坚强的意志。在外闯荡的10年,也是他丰富人生阅历、增长才干、积累财富的10年,更是他体验城市文明、掌握一技之长、坚定梦想的10年。
2004年,经过深思熟虑和广泛的市场调研后,李成祥东挪西借了20万元,加上打工的积攒,投入50万元,在鲁北镇东出口购买了一处占地470亩的草牧场,建起了旅游景区。
谁知亲友们一听说李成祥投入好几十万元搞“不着调”的旅游景区,都以为他“吃错药”了。也有朋友劝他,投入这么多钱,倒不如买两辆客车跑运输,照样挣大钱。可他都一一婉拒了。“我是扎旗第一个搞旅游的民营企业,因为随着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加之扎旗独特的草原文化、民族文化和特色餐饮文化,我相信搞旅游企业肯定能火。但是,在2004年的时候,旅游业也是刚刚起步,不像现在这样红火。而从市场经济来说,这也正是进入这个行业的最佳时机,所以我坚定了信念,不管多困难,我也要把这事做好,不让亲人们失望。”说起最初的创业“试水”,李成祥依然激情满满。
万事开头难。在筹备、建设旅游景区的日日夜夜,为了节省开支,李成祥既当“设计师”,又当“建筑工”,好在自己从事建筑工作多年,也算是行家里手了。这样,经过半年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一处拥有10个蒙古包和厨房、办公室等别具特色的景区展现在人们眼前。李成祥说:“景区定位就是以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色,向游客提供住宿、餐饮、骑马、射箭、篝火晚会等服务和特色项目。我的旅游景区之所以叫‘老乡山庄’,就是觉得亲切、自然、实在,让每一位游客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正是因为这种朴实的经营理念,山庄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优质周到的服务受到了旗内外广大游客的认可,并实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公司的发展方面,李成祥按照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依托扎鲁特旗蒙元文化和草原品牌,逐步树立起自身独特优势。他通过外出学习考察、网上查阅资料等方式,倾力打造扎鲁特旗特色服务品牌。同时,充分利用扎鲁特旗旅游局组织举办和参加的旗内外各种旅游交易会、推介会及宣传活动等,宣传推介景区特色项目、特色资源等,切实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2011年至今,旅游景区加大投入力度,累计投资500余万元,新建360平方米大型蒙古包、CS实战基地、引进特色养殖项目等。同时,不断寻求旅游与文化结合发展之路,积极打造代表扎鲁特民俗风情、能够体现扎鲁特民族文化的专业表演队伍,在丰富旅游项目的同时,也进一步宣传、推介了扎鲁特旗以乌力格尔、蒙古族长调、民歌等为主的地区特色民族文化。
李成祥还在提升服务质量和员工整体素质上下功夫,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情况和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参加全市、全旗组织的涉旅企业员工培训,以“带出一流队伍、创建一流佳绩、做到一流服务、打造一流形象”为目标,引导员工从规范化、程序化、优质化服务向个性化、亲情化、特色化、细微化服务观念的转变,造就了一支务实高效的工作队伍。经过李成祥多年的努力,景区年接待人数已达30万人次以上,年均综合收入300万元。
李成祥富了,但是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几年来,景区每年都安排大中专学生假期临时就业150人以上,解决群众就业600余人。同时,他满怀回报家乡的深情厚意,积极关注公益事业。近年来,李成祥累计公益性捐款达30万元以上,他本人在2007年被通辽市团委授予“返乡创业带头人”荣誉称号,在2013年被自治区评为“全区优秀个体工商户”。(图特约记者刘浩淼)
[责任编辑 魏莉 ]